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板书:齐桓晋文之事)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
二、整体初读
(一)角色模拟,通过朗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1.找一位文言功底不错的同学朗读齐宣王的“问话”,教师则朗读孟子的“回话”。朗读过程中,要随时纠正误读、破读。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跟着默读,逐渐进入角色。
2.分男女两组分别朗读“问话”与“回话”,要求不出现误读、破读,并思考孟子和齐宣王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构层次作怎样的安排。
(二)明确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开头至“王请度之”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为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为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三、疏通并理解课文
(一)字斟句酌,通过串译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1.学习课文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阅读之后要求能翻译原文,懂得“是以”属固定词语,“臣未之闻也”属宾语前置句;(已注释的词句属特殊用法的要突出强调,下同)明确本层内容并板书:“切入点:‘霸道’,话题转换:‘王道’。”
2.学习课文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分角色朗读,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强调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之”字的区分(“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兼词“诸”字等知识点。明确本层内容并板书:保民而王。
3.学习课文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以练习代讲解,“逼”着学生自学。
练习设计如下:
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这样)
b.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
c.是诚不能也(的确)
d.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行王道)
e.王请度之(估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