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记得我上高三以来的成就吧。通过自己制订的计划,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生会工作丰富了阅历和经验。这些事实都告诉您,该对自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都有细致的考虑,然后再作出决定。当我出于对您的尊重和信任而询问您时,更希望得到母亲您的肯定。您的每一句“不”,都是对我至高无上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母亲您更应该在每一次使用这个权利时,慎重地考虑,不要轻易地驳回我的建议。总有一天,我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母亲您却不在身边,如果现在您不让我有更多的尝试,将来我凭什么去应对呢?
母亲啊,请不要轻易对我说“不”。
【阅卷评点】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路上的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一篇说理质朴的作文。作者在晓之以情的同时,动之以理。作者面对母亲的非理性的“轻易”,用“当义工”和“高三进步”的事例,与母亲娓娓“论”来,让人信服。
【例4】(•湖北卷)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就这个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写作。其一、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这里要求考生将所观察对象的一举一动细致完整的表达出来,写出精气神来,叙述清晰明了,不混乱,不作作。其二、考察考生在行为方面的修炼。形于外而发于内,举手投足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识。因此,写作过程中,需要由外到内,进行剖析,挖掘出人物性格。结合二者,可以考察考生的思考能力,即由“举手投足”这样的细节反映大的局面,辩证分析小与大的哲学思想,这里宜写成议论文的形式。
【立意角度】
1.细节。
2.仪表很重要;言行如其人。
3.心灵支配行动,行动是心灵的体现。
4.(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三者有一个即可)善待、尊重等等
5.传承中华美德。
【满分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