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0)语言表达题的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
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试题,怎样压缩?先要看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是“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第1句是中心所在,其他各句叙述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的情况,“逐月回落”、“增长势头”、“趋缓”、“降低”等词语显示出“控制”的初步效果。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我国钢铁生产总量控制初见成效。如果不是先把握这段文字的中心,就不大可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答题就会出现差错。
2.建立语境意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活动。运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请看XX年的第25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2)提示语:(阅读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这是一道仿写题,“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这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而“教学楼内”、“阅览室里”就是一种语境,因此,本题的答案既要符合内容、表达效果的要求,又要符合语境要求。不少考生似乎不明白这一点,第(1)小题有人竟然写出这样的答案:“用耳用眼不用嘴,动心动脑不动手。”这样的答案就意味着在“教学楼内”不能读书,不能讨论问题,不能写作业、作实验等等。显然是错误的答案。第(2)小题有人写出这样的答案:“黄金屋不要付钱,颜如玉不要付钱,唯有那纸张要付钱。”这答案自然是从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三句话化用而来,姑且不论这句考生对远古语的理解是否正确,也不论这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仅从语境的角度来判断,这样的答案与“阅览室里”有什么关系呢?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上文所举XX年第25题有考生写出这样一个答案:
母爱是生命的一首歌,
责备是低音,
呵护是高音,
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如果这名考生对母爱没有这样真切的体验和认识,或者有这样的体验和认识,在做这一道题时不把它搜索出来,是写不出这样好的答案来的。
4.建立表达意识
这里所说的表达意识是指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含下列四点:
1.向心性原则
这里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
2.连贯性原则
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
3.层次性原则
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要有明显的等级次序。
4.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