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3.听录音时教师在黑板上写词语(见第二教时教案)。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第三部分:28~34段“阿q飘圆然飞了一通……却又倒头睡去了。”阿q的所谓革命。
 第四部分:35~48段静修庵的被“革命”。
 2.讨论预习题,明确:①从乌篷船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结合注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25天。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由“改良”转变到“革命”,引起了社会巨大的震动。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谰。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3.词语(不一定一次讲完,可分散在讲课中):
 第七章:①黑魆魆(xū 黑暗的样子)②河埠头(bù 河码头)③茶坊酒肆(茶馆酒店)④素不相能(一向相互不亲密)⑤切近(这里指接近)盔kuī 保护头的金属帽子)深恶痛绝(恶,厌恶;痛,极其。极端厌恶痛恨)怯怯的(qiè  胆小的样子)惴惴的(zhuì 恐惧的样子)搭连(装钱物用的系在腰上的小布袋)鼾声(hān 打呼声)庵(ān 尼姑住的佛寺)仓皇(匆忙而慌张)
 第八章:聊且(姑且)躄(bì原意是腿瘸,现指举步迟疑)赊(shē 买物时延期交款)络绎(luò yì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复习提问:消息传来时,未庄是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既反映了农民的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
 (四)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