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模块分类复习5
一、 了解成语的特点
成语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②寓言。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火中取栗、画蛇添足、歧路无羊等;③俗语。如啼笑皆非、坐吃山空、过河拆桥等;④历史故事。如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望梅止渴、韦编三绝、约法三章、卧薪尝胆;⑤诗文语句。如勾心斗角、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祸起萧墙、既来则安、锲而不舍、青出于蓝、舍生取义、得道多助等。
成语从以上几个方面经浓缩而形成的人们长期习用的固定短语,所以它的特点是:
1.意义的整体性。许多成语的意义已经不能从字面上去直接了解了,不能望文生义。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干到底;“三头六臂”比喻又不寻常的本领。如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闹笑话。
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更换其中的成分。成语的结构主要有:联合式(苦尽甘来),陈述式(胸有成竹),支配式(莫名其妙),偏正式(层出不穷),补充式(逍遥法外),兼语式(引狼入室)等。了解分析成语的结构,有助于理解成语的含义。比如联合式结构的成语的两词语或同义或反义,“求全责备”的“责”与“求”、“备”与“全”同义,而“否极泰来”前后示反义的,所以由“泰”(好运)可知“否”为“坏运气”。这样就容易理解成语的意义了。
3.色彩的文言性。它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格式。“草菅人命”中的“菅”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富国强兵”中“富”“强”为使动用法。“不刊之论”的“刊”应解释为更改,而不是刊登。
运用成语首要理解它的意义。一是要准确掌握常用成语的出处、涉及的人物、大体情节等,如“愚公移山”之其出自寓言《愚公移山》,便知含义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二是了解成语含义的变化,如“水落石出”原是描写冬天的景色的,后来作成语表示“终于真相大白”,意义有变化。三是留意辨析一些字面上相差不多二意义不同的成语,如“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两者的意义、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再如“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前者出自《庄子》,意思是越是踏在猪脚的下部,就越能显示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后者则指事情的境况越来越差。两字序变化,其意相差极大。
二、注意成语的意义关系
了解成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既能丰富语言积累,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成语。
1.近义或同义关系。如
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夜以继日——焚膏继晷
含辛茹苦——呕心沥血 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功败垂成——功亏一篑 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卧薪尝胆——悬梁刺股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不翼而非——不胫而走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耳濡目染——耳闻目睹 信口雌黄——信口开河
陈词滥调——老生常谈 防患未然——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