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当托尔斯泰毅然抛开了一切外在的华美的形式时,他伟大的人格便一览无遗,熠熠生辉,神圣不朽。那是世间“最美的”,让所有人肃然起敬。我们无法到达托翁创造的文学高峰,我们更加无法到达他人格的高峰。托尔斯泰英文传记之一的作者艾尔默·莫德这样评价托尔斯泰:  “为了赢得人们的爱,真诚地寻求这个启示的人,在他的探索中无需完全成功。他甚至可能会失败,然而他的榜样却比在物质世界所能获得的最辉煌的成功,更足以使得人生更有价值。”托尔斯泰一生都希望回到农民的质朴状态,但无意中,他却完成了一个圣徒的使命。三、             课文艺术形式分析就此文的艺术形式而言,最突出的是两点:对比的运用使文章思想鲜明,精致的语言准确地传情。(一)、对比的运用其实,对比是一种相当富有戏剧性的手法,茨威格的作品中恰恰最善于抓取那些微妙动人的戏剧性时刻,使得作品的意向和主题更加深刻鲜明;读者阅读时也更富有情绪的快感。在文中有两处对比形成巨大反差,耐人寻味。一处是托尔斯泰的赫赫声名与墓地的简单朴素形成对比。托翁的声名之显无需再论,茨威格侧重描写是令人惊诧的墓地与周遭景物。墓地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这个提法在文中又出现了两次:“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墓地之简已经无法不给人再多的描绘空间,可谓是简朴至极了。周围景物也是如此:没有壮美的风光,奇异的景观,通往墓地的是“一条羊肠小道”而已,墓地周围甚至没有守卫,有的只是一些灌木丛,唯一特别的是“几株大树荫庇”、“(墓)上面开满鲜花”,大树是托尔斯泰手植的,鲜花是自然的祭品。墓地风格与死者的声名形成巨大的反差,引发了读者的情感激荡,在对托翁肃然起敬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托尔斯泰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安息之地?从而去探究他的精神世界。这处对比让我们看到托尔斯泰抛开名利的勇气,看到了他追求至善至真至美人生的愿望,看到了朴素的背后伟大宽阔的胸怀。正如培根讲的:“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另一处是将托尔斯泰墓地与其他三位伟人的墓地形成对比。这处对比中又有两层对比:其一,墓地本身的比较;其二,人们对不同的墓地的不同反应形成对比。对于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人物而言,他与普通人的区别是没有不够有震撼力的,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衬托更加伟大的人物。在这种对比中,托翁的精神品质被戏剧性地推到了极至,茨威格对其的景仰也到达了极至。墓地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来传达的,茨威格这样写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在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参观者的情感是侧面描写,其目的是更加真切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人格力量的影响力。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