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
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
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
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
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略>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
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
                                                  "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
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
起点----------------------------------------------------终点
(夔门)                                (过三峡)
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
                           (联想\想象)
                "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
                      "三峡"(未知领域)
 
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
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
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
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略>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现手法分析法<略>
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
远古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时间----------------工具---------------压力---------------局限
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
 
六.总结,思路拓展
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
"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
 
七.作业 
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⑵诵读课文
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
 
八.板书设计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