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2020-02-05

《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难点】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思。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要求学生掌握错误原因;
⑵能力方面:
  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学运用投影显示手段或举例引导学生人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一些基本原理。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
⑶觉悟方面:
  ①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集体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以澄清“人性自私论”的错误。
  ②认识个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 毫不相干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
  (学生阅读,回答)
  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的值是需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年报这张知识结构图表:
  (出示投影片)
  (教学建议:由于“人性自私论”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是本部分知识学习的主要障碍,建议教师组织一节讨论课,围绕“人性自私论”讨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然后再进行总结、讲解)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板书)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上节课,我们就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理有据,我认为可贵之处有①注意了运用已学过的哲学理论,比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②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齐心合力进行合作,为本组的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下面我们对讨论的情况进行一下总结。
 l、“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
  (l)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
  设问: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对人类社会来说,自私观念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吗?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8页的最后一段小宇材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设问:那么,原始人那种一切从群体出发、一切为了氏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
  也不是,当时的人们既不知道什么叫私,也不知道什么叫公,只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正如教材所引拉法格的一段话所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脑筋却不那么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
  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