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设计

2019-08-15

1、知识目标:
(1)识记:
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
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
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问题探究: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