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几个概念的双重辨析

2018-01-19

一、关于“物质”
生活语义:“物质”的生活语义有两种。一是指各种事物的具体形态,与“东西”是同一内容。二是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如“物质生活”、“物质奖励”等等。
哲学含义:辨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它不是指某一种或几种事物的具体形态,而是对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所有物质领域和形态,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它从一切事物中抽象出最普遍、最根本的的特性——客观实在性。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关于“运动”
生活语义:日常用语中的“运动”有三种语义。一是指物体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如“地球运动”等等。二是指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等。三是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的、声势较大的群众性运动,如“五四运动”、“大生产运动”等等。
哲学含义:辨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包括上述第一种含义,但更为广泛深刻,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既包括物质的位置移动,也包括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还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恩格斯把运动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三、关于“静止”
生活语义:日常用语中的“静止”是指事物安定不运动。
哲学含义:辨证唯物主义的“静止”与日常用语是有区别的:首先,哲学上的“静止”即指日常用语所说的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也指事物在产生之后到灭亡之前的质的稳定性。其次,哲学上的“静止”是指运动的特殊形式,即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静中有动”,而不是日常用语所指的绝对不运动。
四、关于“矛盾”
生活语义:矛盾一词源自《韩非子.难一》中的“矛和盾”的寓言。日常生活用语中的的“矛盾”有两种含义:(1)指思想、言语前后相互抵触,如上述寓言中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我们说这个人“自相矛盾”。(2)指两个人或群体之间存在异议、不和或利害冲突,如“闹矛盾”等等。
哲学含义: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包括统一性、对立性两种基本属性。日常用语中矛盾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人的主观思想的逻辑混乱,哲学上的“矛盾”则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关系,两者根本不同。日常用语中的矛盾的第二种含义仅仅类同于矛盾的对立性。
五、关于“否定”
生活语义:日常用语中的“否定”是指外界对某事物、观点反对或不同意的态度。
哲学含义: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否定”,是指事物内部存在一种因素,它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其它事物转化。恩格斯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这种否定不是事物外部任意强加给事物的,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六、关于“肯定”
生活语义:日常用语中的“肯定”,是指外界对某事物、观点赞成或承认的态度。
哲学含义: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肯定”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一种因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保持事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