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

2023-09-04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及学情等分析:

  ㈠、教材分析: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本单元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韵。学生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㈡、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激情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学习诗词气氛浓,热情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养成了充分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已具备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本课继续提高学生诵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考情分析:古代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分值6分或8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将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㈡、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㈢、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㈠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㈡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

  读——悟——探究——品味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失去江山的李煜整日以泪洗面,写出了最绝望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忘不了我的如画江山——走进李煜的《虞美人》(出示幻灯片)

  二、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反复吟诵,领悟诗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3、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的真挚情感。

  (出示幻灯片)

  三、作者简介:

  由学生介绍,根据可下注释,教师补充。

  四、介绍词牌:

  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㈠虞美人: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㈡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找学生朗诵诗歌,指导读音断句。(出示幻灯片)

  (二)由学生自由朗诵。听录音,然后齐读。

  (三)指导诵读:(出示幻灯片)

  总体要求,诵读时语调,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诵读提要:⑴前句声渐强,情绪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

  ⑵后句声音渐弱,沉浸到往事回忆之中,感慨万端的“知多少”宜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诵读提要:(设想自己是抒情主人公,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悲情。)

  ⑴前句以平淡的语调,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

  ⑵后句注意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诵读提要:(要有物是人非之感,诵读时把这种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

  ⑴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悲哀。

  ⑵“朱颜改”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提要:(整首词情绪的高潮,诵读时要把这种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⑴“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

  ⑵“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三)听录音,然后齐读。

  六、研读课文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⑴问题: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明确答案: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⑵问题:“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明确答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风花雪月,至尊的地位等等。

  ⑶、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

  一次对比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短暂无常)—----(永恒不变)

  虚(回忆)———实(现实)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⑴问题:“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二次对比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永恒不变)————(短暂无常)

  实(现实)————虚(过去)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⑴问题: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明确答案:⑴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⑵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⑶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⑵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三次对比

  雕栏玉砌————朱颜改

  (没变)————(人变)

  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4、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示幻灯片)

  明确答案:⑴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⑵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⑶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⑷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5、小结:(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借代,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七、探究:(出示幻灯片)

  问题: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

  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

  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明确答案:1、生活的巨大转变: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

  2、作者本身的性格敏感懦弱,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加上这种巨大的生活落差,作者心中的愁肠百结,用词表达出来,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3、《虞美人》中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

  八、拓展:(出示幻灯片)

  (一)字字血泪

  1、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二)赤子之心

  1、王国维说过后主是赤子之心(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暇,有一种清澈的魅力,是那么的纯洁、真诚、坦然)。

  2、他往往采用直写心意的那种抒情手段,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一下子捧到你面前,让你一览无余,那你就不得不被他那种毫不保留的真诚所感动,就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3、作为俘虏他学不会谄媚主上换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但至少应该沉默,不剖露自己,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他却一遍遍在唱着自己的家国之恨。那么真诚,那么的令人痛彻心扉。

  (三)命如玄机

  1、这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绝命的一笔。

  2、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多少年里,听着浅薄的少女艳羡他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的浪漫。只能含着一汪血色撕心裂肺地感慨——那不是自然灵秀巧合的机缘,那是人为暴力的安排啊!

  3、公元978年。以王礼葬煜于洛阳北邙山。追封吴王。自此,尘埃落定。

  4、身为一国之主的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而因在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称“百代词宗”、“千古词帝”。

  (四)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九、听音乐。欣赏:《虞美人》《相见欢》(出示幻灯片、播放音乐)

  感受:李煜的赤子之情,

  探究:李煜的精神世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以歌曲《虞美人》导入。

  师:(音乐结束)通过聆听歌曲,我们对李煜的《虞美人》有了直观的感受。现在,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这首词,将你从歌曲当中感知的情感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虞美人》李煜,起。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李煜。(板书)(出示PPT)

  二、出示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李煜在词中表现出的情感。

  2、体会词中运用到的主要表现手法。

  师: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朗读学习目标。(出示PPT)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们就来看看虞美人,虞美人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作者是?李煜。正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所以同学们现在根据注释①来了解李煜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出示PPT)

  师: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继承帝位,在位15年,史称南唐后主。他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称,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南唐都城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被宋兵攻破,李煜投降,被送往东京(即今天的开封),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阶下囚,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在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师:这是我们根据注释①了解到李煜的文学常识及其写作背景。现在老师再补充关于李煜的文学常识。李煜虽然是国君,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他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其词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PPT)

  师:清代词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PPT)王国维对李煜的词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寥寥无几。所以根据刚才的经历来讲,作为国君的李煜是薄命君王,而作为文人的李煜呢则是绝代词人。所以后人有写诗来感叹李煜的遭遇,“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出示PPT),这两句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李煜的了解,再一次大声地齐读《虞美人》。

  师:同学们读得还是不错的,声音洪亮。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这首词里边哪个字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呢?(生回:愁)那我在接着问同学们,那么在这首诗里边李煜的愁有哪些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还有词的句子实上有“亡国之愁”那大家能不能从诗句当中找出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故国”指的是哪里啊?(金陵,南唐金陵),那么这里不仅仅是金陵,因为金陵是南唐的国都,一个国家的首都应该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对不对?所以这里的故国指的既是金陵又是南唐。那么作者说故国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又是什么意思呢?不忍心回忆。为什么不忍心回忆呢?因为国家灭亡了,回忆起来让人伤心,让人悲痛欲绝。那还有没有呢?“朱颜改”朱颜改怎样呢?概括时光的流逝。朱颜是什么意思,容貌。朱颜就是容颜这里是指哪些人的容颜?(宫女)代指宫女,代指宫女的容颜。那我们在想想,这里仅仅指宫女的容颜吗?时光的流逝,他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发现了变化,以前宫女的容颜也变老了。那么这里又表现了诗人愁什么呢?他这个时候是身在哪里?(东京)那他写的雕栏玉砌、朱颜是哪里的?(金陵)那他在东京想到金陵的雕栏玉砌和朱颜,说明了什么?(思乡之愁)。我们再看这一句“往事知多少”这个往事指的是什么?过去。李煜过去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前是什么地位?帝王。作为帝王来讲他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荣华富贵。地位非常的高。这段往事难道只指他的物质生活吗?有没有精神上的?那个时候他精神上是什么样的?他的生活快乐不快乐?作为一个帝王来讲,应该是相当快乐和自由的,而现在李煜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是阶下囚。生活还是自由的'吗?快乐吗?所以他的愁还包括对以往生活的留恋和感叹。那我们再看一下,作者两次提到了月亮,那两次呢?月亮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并且他有特定的含义在里边(思乡之情)。那一般都是什么人思乡呢?(游子,远在他乡,思乡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那这时候的李煜是在什么地方呢?在狱中,在他乡的狱中。李煜也是一个游子的身份,客居他乡,自然而然会有思乡之情,与亲人之间的离别和分别,所以愁还包含离别之愁,离别之痛。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发现李煜的愁非常丰富,有......。

  师:所以,让我带着李煜的深深的愁叹再一次的齐读《虞美人》。

  虽是说:“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从君王到阶下囚......(PPT),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你觉得用了哪些手法?比喻、对比、设问、象征。那你说有这些手法,哪里体现呢?先说比喻,那句体现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既然有比喻,那肯定有本体和喻体。那我问你,这句的本体是什么?(愁)那喻体是什么?(春水)。把愁比作春水,这一句是千古名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写得很好。所以你能不能跟我们说说他好在哪里啊?哪个地方有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变和不变的对比,变得是人,不变的是雕栏玉砌,是物)“小路昨夜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东风”指春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自然界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常,写出了诗人的伤感,愁思)什么叫设问呢?自问自答。所以设问肯定要有问和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象征是天上的明月象征着思乡之情。

  师:直接抒情。直接说出自己的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景抒情,那我问一下,借了哪些景呢?这些景都是什么景?是乐景还是哀景呢?李煜是什么心情的啊?哀愁的。除了我们刚才的分析之外,我们看他的哀愁之前还体现在哪里?“春花秋月何时了”了是什么意思?了是终止。春花秋月这么美好的景象,我们一般人都巴不得它能停留的时间能久点,可李煜却问,你什么时候结束啊?那么李煜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他要这么美好的事物要赶快结束?因为他的愁,他的什么愁啊?他的亡国之愁。美好的景物只会引起他的伤心,那么可见他的感情是借乐景抒哀情或者是(反衬)。虚实结合。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虚写的是故国,实写的是小楼。哪些是故国,雕栏玉砌,朱颜,往事,这是作者的想象。还有夸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无穷无尽的春水。

  师:最后,我们来给这首词做一个小结。在做小结之前,同学们想想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理解李煜在词中表现出的情感。

  2、体会词中运用到的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对比、比喻、设问、象征、借景抒情、夸张、直接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抒发了作者(亡国之恨、思乡之苦、往事之叹、离别之痛)感情。

  师:结束词。

  这首词是后主的绝命词,感情深厚强烈。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让我们一起背诵《虞美人》,再一起品味这用血写出的文字。

  作业:1、背诵这首词。

  2、收集含有“月”的诗句以及写“愁”的诗句。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乌夜啼》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 词人

  信仰:佛教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幻灯片)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欣赏歌曲,领悟意境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

  (说明:通过邓丽君优美抒情的歌声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这一视听形象,让学生对《虞美人》一词有初步的感受。)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五、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4、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思路结构图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5、品味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6、总结艺术特色:

  1、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六、拓展阅读

  1、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七、作业(任选一题)

  1、阅读李煜的《浪淘沙》(课本P40),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文章(或联系现实写感想)。

  2、将《浪淘沙》与《虞美人》作比较赏析(从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字数不限。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八、再次欣赏《虞美人》flash,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生及其作品。

  2.感悟意象,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赏析重点佳句。

  【教学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以歌曲《虞美人》导入

  师:这首词是什么?

  生:《虞美人》

  师: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是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赞美他。这位大人物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这样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到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下他是谁?李煜。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好的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李煜和写作背景。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上了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一举动被宋太宗知晓后,大怒,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三、吟咏诗韵(读)

  我们说诗歌是需要品读的,有感情地朗诵吟咏,可以让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在美的享受之中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当然有感情地朗诵让我们更能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全词进行初步感受,在读得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节奏

  2.强弱

  3.缓急

  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至少要读两遍。之后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展示成果。(朗读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走的过程中所说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在听的时候思考如何评析,这位同学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生:展示。

  生:点评。(安静,美丽或是帅气的同桌)

  师:总评:大家都读得不错,要进行表扬。但还有不足的地方,大家要勤加练习。在朗读这一方面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做好笔记。

  吟诵诗词应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字正腔圆;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前面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有些小瑕疵,也值得鼓励。)

  第二种:读出节奏;我们都知道诗词读出节奏将给人一种美感,使人心情随之起伏。看到我们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拿笔画记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节奏明了,节拍适当。

  第三种:读出情感。诗歌有了情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大家也从这首诗词中读出了悲怆、无奈、悔恨的情感。

  就整体来说: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而局部:注意(重音)何时了、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

  月—明—中

  向—东—流(师生一起来说)

  师:好的,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朗诵的知识,那么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配背景音乐再来朗诵一次,看看有没有进步?谁愿意来尝试下?

  生:展示

  师:非常的不错,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练习。读的阶段我们就暂时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这首词。这首词呢,言简意赅,大家都能懂得大意。我想课本上的注解也帮了大家不少的忙。看到课件上,就是这首词的译文以及重点词的解释。大家稍微的看一下。好的,同学们应该看完了。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全词,走近李煜,看看这首词为何成为了他的绝命之作。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品)

  探究一: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它又体现在哪里?(从意象方面入手)这些感情又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词眼:愁。意象:

  春花故国

  小楼【往事之叹】朱颜亡国之恨

  东风雕栏玉砌

  明月【思家之苦】春水

  【离家之痛】往事

  五、精读细品、赏析佳句(赏)

  师:这首词呢,有不少的佳句,我们就通过一个问题来进行层层剥茧。刚刚我们一起谈论了李煜的愁情,这层层叠叠、铺天盖地的愁应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可以验证了那句诗“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说这样的愁情应该是无限在于心中徘徊的,那么对于这种愁,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它毕竟是看不到的,而且是摸不到的,那么我们能感受得到吗?

  师生:能。

  师:我们却能感受到李煜的这些愁情。那么对于李煜而言,他又是如何来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词赏析的具体方法(表现手法)再一次地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这首词怎样描写愁情的?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究并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1、“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师: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情喻为一江春水。为什么要比喻成江水?好在哪里?江水多,无穷无尽,连绵不绝。体现了愁多,愁汹涌,愁澎湃。所以呢是不是把抽象地具体化了,是不是将愁情具体化了。在词史上将抽象化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刚刚《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将愁比喻成了什么?丝,对的,丝可以剪,乱了还可以理一理。但是李煜的愁却是剪也剪不断,理都理不清。还有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这首词中呢,作者将之喻为一江春水,我们想想,这哪是一江春水,分明是一滴滴附在愁情的李煜的泪水。所以我们这样一比喻就将抽象的、无形的东西转化成了具体的、有形的了。所以这一江春水又可谓是李煜的一江愁水。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

  2、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理解诗句意思

  3、赏析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透过诗句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由刘涛、吴奇隆等主演的《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部电视剧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大家看过这部电视剧吗?谁能说说这部剧的大致内容?

  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师: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南唐后主李煜和娥皇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悲情皇帝让人惋惜。还记得片尾曲叫什么名字吗?

  生:……

  师: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虞美人》这首词。

  师生共同赏析由费玉清演唱的歌曲《问君能有几多愁》。

  二、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和节奏。

  1、学生自读。在词中给生字注音,指名学生读。

  2、欣赏名家朗诵,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出示幻灯片展示朗读节奏。(播放名家诵读片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结合注释及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李中主)的作品合为《南唐二主词》。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2、出示幻灯片,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四、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明确:“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江山易主,物是人非,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伤痛。

  5、前六句写了哪些景物?在这些景物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明确:写了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等。不变的是春花秋月、故国明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变的有往事、朱颜等。

  6、你认为全词的词眼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试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本词通过写春风吹拂、月夜登楼,回首往事,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以及从云端跌入深渊的无奈和愁苦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之后做俘虏时写的作品。上片写往日春花秋月的美好,但往事已成陈迹,不复存在了。下片紧承上片的“故国不堪回首”抒写内心的痛苦。这首词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沉强烈,大胆抒发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六、拓展连接

  1、词中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看不见的哀愁,比喻成可知可感的江水。以江水之多、之大、之流动、之永恒来比喻自己的忧愁绵绵无期,永无边际。

  3、你还能说出写愁的句子吗?

  明确: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③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⑥遍问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

  ⑦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⑧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七、板书设计

  往事之叹

  愁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八.课下作业

  展开合理的想象,试将这首词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体悟意境美。

  (2)因声求气,感受诗情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不论是我们漫步古代的文学殿堂,还是漫步现代的文学殿堂,总能见到一些“含泪”的“不朽”篇章。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红楼梦》的作者也自述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等,这些诗歌都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这首词在完成后不久,就给作者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二、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虞美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四、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

  2、意读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来看一些写愁的名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化为形象。但都不如李煜写的这么形象。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诵读指导:此句是整首诗情绪的高潮,愁如春水,澎湃胸中,不可遏止。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1)、“问君”“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愁

  (3)、愁从何来?(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东西勾起他的“愁”?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学生反复读,体会思想情感。

  六、思考:假如让我们唱这首歌,我们会用什么样子的调子来唱呢?播放歌曲“虞美人”

  七、拓展阅读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讨论:这首词和《虞美人》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法国缪塞

  (2)如有来世,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天下,撑一只船,烟雨任平生。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

  2、知人论世

  (1)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2)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3、温故知新

  (1)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2)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死别离,悲歌。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5、初读课文(注重学生体会)

  6、梳理文意(学生翻译,老师点拔)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学生再读课文)

  7、课文分析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初步体会)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板书: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以乐景写哀情)

  【前半句巨大的愁烦劈空而来,所以句声要渐强,“何时”要放慢语速。后半句沉浸到往事之中,声音要渐弱,“知多少”要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月”意象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实(现实)————虚(过去)

  【诵读这两句要以平淡的.语调出之,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词句,强调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中那个字好?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雕栏玉砌“在”————朱颜“改”(没变)————(人变)

  板书

  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是人非。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解字义2、绘画面3、答手法4、抒感情)

  【诵读时要把物是人非的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①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②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教师小结——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衬哀情、对比、设问、比喻

  8、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9、拓展探究

  (1)回顾愁思的其他名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让我们联想到了李煜的哪两句词?

  (2)“西城杨柳弄春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是“弄”。“弄”有故作撩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写出了杨柳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之态,引发下文诗人暮春伤别的无限惆怅。

  (3)一个“愁”字贯穿全词,那么词人因何而愁?

  春愁(美好春光殆尽);离愁(情人离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思想内涵。

  3、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导入:

  播放歌曲《虞美人》(费玉清唱),引入: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

  二、简介词及作者。

  1、简介词:

  ①名称:“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②特点:词有词牌,又称为词调。是词的格式名称。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就叫“填词”。

  ③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④分类:

  小令(≤58字)

  按字数分中调(59~90)

  长调(≥91字)

  词按表现风格 豪放词:豪迈奔放,苏、辛

  婉约词:婉约含蓄,李清照、柳永。

  2、词牌“虞美人”介绍: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后来一无名氏根据这个悲剧故事写一首《虞美人》,这就是词牌名的由来。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3、简介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后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品读。

  1、听朗读录音。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见画面。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四、理解全词,把握主旨。

  1、你认为全词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情感?(愁)

  2、词人为表达情感借用了哪些意象?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明月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等意象

  3、“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乐景哀情倍增其哀。)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

  6、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7、“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皇权的象征。“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8、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含义是什么?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雕栏玉砌颜色。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9、名句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比喻、夸张。

  用春水来比喻愁。

  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

  又像春水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化成有形的流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10、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11、列举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写愁意的其它名句。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诗人往往能巧妙地化虚为实,把原来只可意会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描摹愁的质感、形态(以水喻愁、以山喻愁、以草喻愁)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平乐》

  (2)描摹愁的长度(夸张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3)描摹愁之广度(博喻手法)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描写愁之重量。

  只恐双溪酢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董解元

  (5)描摹愁之动作。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在诗人的笔下,愁有了质感,有了体积,有了重量,有了一种灵动的美,抽象的愁绪变得形象可感。

  12、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前面已分析)

  B、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五、总结全文。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后主之词就是用自己的血写出来的。作者一字一泪,读者一字一泪,歌者一字一泪!

  六、作业

  1、背诵《虞美人》;

  2、拓展阅读鉴赏: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七、最后,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去感受李煜的愁。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作者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集体背诵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平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投影板书]

  (词眼)(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你能结合李煜生平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讨论明确,投影板书。

  5、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五、小结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六、吟咏涵咏,加深体会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品味

  七、眼导读方法总结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八、拓展练习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11

  陕西兴平华兴中学 王海军 713106

  教学目的

  1. 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 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

  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乌夜啼》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 词人

  信仰:佛教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幻灯片)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欣赏歌曲,领悟意境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

  (说明:通过邓丽君优美抒情的歌声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这一视听形象,让学生对《虞美人》一词有初步的感受。)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五、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4.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思路结构图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5.品味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6.总结艺术特色:

  1.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 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六、拓展阅读

  1.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七、作业 (任选一题)

  1.阅读李煜的《浪淘沙》(课本P40),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文章(或联系现实写感想)。

  2.将《浪淘沙》与《虞美人》作比较赏析(从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字数不限。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八、再次欣赏《虞美人》flash,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附:

  《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 ,都已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在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 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后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上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选自《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1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虞美人》

  一、导入新课:

  歌曲《虞美人》班上有些同学会唱,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词是谁?李煜你熟悉吗?谁能介绍介绍他?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6、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B、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有:导入  ;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教学过程 】                      课前自修

  1. 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 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 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 导入    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 作者  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 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 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5. 回顾李煜词分期(投影)。听读《虞美人》,感受作品的写作时期。从哪儿感觉出来的?

  6. 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 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 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作业 】拓展赏读 李煜的《 乌夜啼 》(投影)

  【补注】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板书设计 】

  薄命君王 , 绝代词人——李煜(    )

  春花 秋月 何时 了 ,----------------- 往事 知 多少 。

  往事之哀

  小楼 昨夜 又 东风 ,----------------- 故国 不堪回首 月明 中 。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 应 犹 在 ,------------------只是 朱颜 改 。

  物是人非

  问        有几                  恰似        水向

  君   能     多       愁      ,     一江春       东  流。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 ,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设计者:侯卫东  俞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