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外传 》教学设计

2023-09-01

《凤蝶外传 》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艺性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多种文艺性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活泼的语言。 

  4、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5、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环境。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艺性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掌握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体会本文生动形象化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精神。 

  学习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讨论法 

  学习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言:(显示课题)(1')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一个广泛议论的话题。有花,才有蜜蜂,蜜蜂能够酿造甜蜜的生活;有花,才有蝴蝶,蝴蝶能够装扮多彩的世界。因此,我们要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昆虫的世界奇妙无比,只要用心去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大型的昆虫凤蝶总是让人称奇不已,今天我们来学习《凤蝶外传》一文,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简介凤蝶(显示凤蝶图片)(2') 

  凤蝶,万蝶之贵,色彩鲜艳,形态优美,被誉为“会飞的花朵”,极为珍稀,不为常人所识,属世界名贵观赏蝶类。 

  三、阅读感知(屏显)(3')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筛选文中主要信息,即梳理出凤蝶的生命进程。 

  2、学生回答 

  3、教师点评:(显示文章思路图)由此可以得出,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凤蝶生长变化的全过程,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凤蝶各个生长阶段的形态及生活习性,让读者了解凤蝶,增长知识。 

  四、比较鉴赏:(屏显)(6') 

  过渡:经过刚才感知全文,我们已知道了这是一篇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但从文题来看,我们又有新的发现:传,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外传,指正规传记以外的传记。本文从题目可知,这是一篇用非常规的说明方式介绍凤蝶的文章。为了突破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给同学们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解读文本。 

  学生活动: 

  1、分组:全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比较分析一般传记和外传不同特点;第二组比较分析一般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 

  2、阅读:第一组的同学阅读《张衡传》(语文必修④第80页),并与《凤蝶外传》作比较分析。 

  讨论:①作传对象             ②所记重要事件 

  ③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④语言特点 

  3、阅读:第二组的同学阅读《凤蝶》(屏显),并与《凤蝶外传》作比较分析。 

  讨论:①说明对象   ②说明方法   ③语言特点 

  4、全班交流: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 

  5、老师点评(屏显) 

  (点破学法: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很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五、深入探究(屏显)(22') 

  提问:在《凤蝶外传》一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段落?为什么? 

  学生回答。全班齐读。 

  (学生提的地点可能很多,教师择其重点深入。) 

  表达训练1  请同学们将文段中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句子的内容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 

  表达训练2  请大家仿照课文第40段写一段话。 

  学生回答。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点破学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对文艺性科普说明文的语言作进一步探究性的赏析。) 

  六、交流拓展(屏显)(34') 

  交流1  有人说《凤蝶外传》这篇文章真不简单。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且包涵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浓厚的环保意识。你是怎样看的呢?请谈谈自己的观点。 

  交流2  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人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精神? 

  学生交流。(发言人数看课堂时间而定.) 

  老师作鼓励性的评价。 

  布置作业:根据你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七、结语   

  同学们,在生命的意义上,人类和凤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像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而果真能如此,我们也就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学们 再见!(屏显)(40') 

《凤蝶外传 》教学设计 篇2

  凤蝶外传

  【背景资料】

  一、作者简介

  董纯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华大学肄业。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翻译世界科普名著,从事科普创作,写了《动物漫话》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纪30年代就参与编写过小学教科书和农民识字课本。解放后,组织编写小学教科书的工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终生笔耕不止,科普创作和翻译作品多达200万字。

  二、凤蝶简介(朱弘复、王林瑶)

  凤蛾科(epicopeiidae;pug moths),鳞翅目1科。无翅缰,后翅具尾状突的大型蛾类。本科昆虫通称凤蛾。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只1属;不到10种,大部分种中国都有。形似凤蝶,后翅有一尾状突起,像飘带,体翅黑色,有红、白色斑纹,很美丽。喙发达,下颚须小,触角双栉状,前足胫节有一距,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2对距。前翅中室有一叉状脉,横贯中央;后翅亚缘脉特别延长,与第1、2径脉组成尾带;翅缰发达或不发达。成虫受到干扰时,头部后方能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以资保护。幼虫体壁密布蜡腺,能分泌白色粉末状物。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三、蝴蝶基本知识

  蝴蝶一生的变化

  “蝴蝶,尔曾为蛆虫”。这是希腊哲学家的名言

  蝴蝶是完全变态类的昆虫,它们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蝴蝶)4个时期。

  (一)卵

  卵有各种不同的形状,通常为圆球形(如凤蝶科)、半球形(如蛱蝶科、弄蝶科)、椭圆形(如眼蝶科)、扁圆形(如灰蝶科),也有的呈炮弹形(如粉蝶科)。卵的表面很少光滑,常有不同大小的颗刻、刺突、雕纹或网纹,卵的顶端有极小的孔,即受精孔,孔的周围常有花瓣状的雕纹,叫做瓣饰,此外雕纹有的不规则,有的明显区分为放射状的纵脊和水平的横脊。熟练的蝴蝶专家可以用卵来分类。

  卵通常散产,一次只在一处产1粒卵,也有聚产的,即几个卵产在一起,也有在卵上覆盖有母虫体毛的。

  卵是一个生命的开始,原先只是1个细胞,受精后卵内的生命物质分裂,经过复杂的胚胎变化,变成幼虫,咬破卵壳,孵化出来。

  (二)幼虫

  蝴蝶的幼虫是毛虫式,也叫蝎式,它和蝴蝶的形状完全不同,大体呈圆柱形,柔软,可分头部与胴部两个部分。

  1.头部  通常坚硬,呈圆球形或半圆球形,也有具角状突起或分叉的。由左右二片颅侧区构成,外侧各有6个单眼及1个小的触角,小眼只能辨别光线,不能看东西,正前面是“人”字形的额和三角形的唇基。

  着生在头下方的取食器官称做口器,是由片状的上唇,起着牙齿作用的上颚,及已退化的下颚与下唇的复合体几个部分组成的,下唇中间的突出是吐丝器。

  2.胴部  幼虫的胸部和腹部在外形上没有区别,所以统称胴部。胴部的前面3节是胸部,生有3对简单的胸足,胴部后面的10节是腹部,它的第3、4、5、6、9节上共有5对腹足。腹足只1节,末端长有钩状的刺毛趾钩。

  幼虫身体上有不同颜色的条纹,或不同形状的毛或棘,可作为认识幼虫种类的依据。

  幼虫是蝴蝶的取食与生长阶段,取食使身体长大,致使旧的表皮不再适合其体积的大小,必须脱去旧的表皮,用更宽大的新表皮来代替它,这叫脱皮,每脱一次皮幼虫就长大1龄,蝴蝶的幼虫通常4~5龄。

  当幼虫充分老熟时,找寻合适的地方,不食不动,进入预蛹期,准备化蛹。

  (三)蛹

  蛹是蝴蝶的转变时期,它虽然大致具备成虫(蝴蝶)的外形,但其内部器官正在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蝴蝶的蛹是被蛹,它的触角、喙管、翅、足的芽体紧贴在身体的腹面,包在由最后一次脱皮时黏液形成的一层透明的薄膜中,只有最后几个腹节能够活动,末端有小钩叫臀棘。

  蛹的形状,各类群不同,有椭圆形或纺锤形(如灰蝶科)、筒形(如弄蝶科)、棱形(如粉蝶科)或畸形(如凤蝶科及蛱蝶科)。

  蝴蝶的蛹通常可分三种类型,凤蝶科、粉蝶科的蛹,常有细丝束在腰部,联在物体上,腹部末端以臀棘和丝填贴在物体上,使身体与物体成角度,这一类型称为缢蛹。蛱蝶科、眼蝶科的蛹,腰部没有丝束,只用臀棘与丝填连在物体上倒架起来,称为悬蛹。绢蝶科和弄蝶科常化蛹在枯叶、细石等缀成的茧中,可称茧蛹。

  通常蛹的内部器官改造完成时,最后一次脱皮叫做羽化,羽化出来的就是成虫(蝴蝶)。成虫羽化后一会儿翅就展开,颜色显现,皮肤变硬,能够飞翔交配了。

  蝴蝶的生活习性

  前面已经说过,蝴蝶是完全变态类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只有幼虫和成虫是活动的时期。

  (一)幼虫的生活习性

  1.取食  幼虫是蝴蝶一生中的取食与生长阶段。绝大多数蝴蝶幼虫都是植食性的,取食植物的叶,如菜白粉蝶初龄时只啃食叶背面的叶肉,而留下透明的上表皮,以后就咬空成孔,或从叶缘向内蚕食,有的留下叶脉,虫口密度大时,会把全株的叶吃光。

  蝴蝶中有的种类喜食花蕾,有的蛀食幼果或嫩荚(如灰蝶),极少种类取食介壳虫或蚜虫(如蚜灰蝶)。

  不少蝴蝶的幼虫初孵化时,会把其孵出的卵壳,或在脱皮后把脱下的蜕吃去,这可能是为了增加一些蛋白质的营养吧。

  2.栖息  所有卵粒散产的蝴蝶,幼虫都单独活动。所有产卵聚集成堆的蝴蝶,其幼虫也常群栖,集体取食或栖息,如苎麻蛱蝶、报喜斑粉蝶,常数十头聚在一起,前者还常吐丝围在一起。稻弄蝶幼虫虽单独生活,但常将几片叶子用丝缀连成苞,生活取食其中。

  多数幼虫多在早晚活动,而弄蝶则多在晚间活动。

  (二)成虫的生活习性

  1.取食  成虫是蝴蝶的繁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交配和产卵,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及时补充因飞翔所消耗的体力,一般都须补充营养。多数蝴蝶访花吸蜜,甚至不同种类有不同的蜜源植物。也有的种类专吮吸树木伤口流出的汁液(如柳紫闪蛱蝶),或腐烂果实的汁液(如柑橘凤蝶),也有吮吸动物腐尸汁液(如螯蛱蝶)及人畜的尿或粪汁(如紫闪蛱蝶)。

  更有不少种类有饮水的习惯,常群集在山区小溪沟边或低湿的地面上,如青凤蝶常数十成群,小檗绢粉蝶多至数千成群在这些地方吸水。

  2.活动  蝴蝶的活动主要是飞翔,飞翔的姿态种与种之间各不相同,有的平直前进,有的作跳跃状(如弄蝶),有的回旋飞舞,有的曲线前进。速度慢的可以随手捉到(如丝带凤蝶),快的则如惊鸿,转瞬即逝。有的种类则能临空直上,直到人目力所达不到的高度(如升天剑凤蝶)。

  蝴蝶是日出性的昆虫,其活动多在白天,通常在阳光下飞翔。在阴雨天一般休止不飞。有时太阳突然被乌云遮蔽,蝴蝶也会立即作出反应,只是眼蝶科和弄蝶科的某些种类则爱在清晨或落日余辉中活动。

  蝴蝶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与活动都受外界温度的支配。它的日出性正是受到温度的影响。

  蝴蝶活动的范围,不同种类各异,受到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绢蝶科的种类多生活在高海拔的山上,眼蝶科的种类多生活在荫蔽的环境,深沟峡谷则是更多种蝴蝶活动的场所。

  3.栖息  蝴蝶白天活动,晚间就在一定场所栖息不动,多数在植物枝叶上,有的则爱在岩崖上。多数种类单栖,也有不少种类则集体群栖,如小檗绢粉蝶,则数百、数千群栖在几株树上。南方有些斑蝶科的种类,其群栖种群之大更是惊人。

  4.集体迁飞  蝴蝶集体迁飞的情形,在中外报刊上也常有报道,群体有大有小,多的达千百万只,距离可远达数十千米,有时还混有不同的种类。

  5.交配  蝴蝶成虫期的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殖下一代。

  蝴蝶交配多是雄性追求雌性,多数种类要有一段飞翔追逐的过程,然后降落在植物上交尾。交配的方式是尾部相接,头部分向两端,成“一”字式。受惊时雌蝶起飞,带着倒挂在体下的雄蝶一起飞翔。

  蝴蝶一生通常只交配一次,极少雌蝶有二次交配的现象。当已经交配的雌蝶再次受到雄蝶追求时,常在叶上乎展四翅,举起尾部,这可能是表示拒绝,雄蝶见到后就飞走了。

  绢蝶在交配后,雌蝶腹部末端下方形成不同形状角质的兜状物,成为再次交配的障碍。

  6.产卵  蝴蝶产卵有一定的部位,通常产在寄主植物叶的反面,也有产在嫩芽或花蕾上的,极少产在寄主植物的附近或上方,幼虫孵化时自己爬去或悬丝由风吹去。

  蝴蝶的卵多数散产,一处只产1个或2个,但也有几个产成一堆的。绢粉蝶的卵常见十个或几百个成堆的,极少种类的卵叠在一起连成链状。

  蝴蝶的天敌、自卫与共栖

  蝴蝶生活在地球上,是生命链及生命网的一个环节。绝大多数蝴蝶以各种不同植物作为食料,而蝴蝶自身又被各种不同生物所取食。那些取食蝴蝶的生物,通常称为蝴蝶的天敌。

  如燕、雀、鹪鹩、青蛙、蟾蜍、蜥蜴、蜘蛛、螳螂……都捕食昆虫(包括蝴蝶)的成虫或幼虫,在自然界中屡见不鲜。这些生物称为捕食性天敌。

  天敌的另一大类是寄生性生物,如寄生蜂、寄生蝇以及其他寄生性微生物。而被寄生的蝴蝶就成为它们的寄主。例如小茧蜂科的种类,会在蝴蝶幼虫身上产进一个卵去。这个卵在寄主体内分裂成为很多个胚胎,最后形成许多小茧蜂的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来,各结成一个白色小茧,羽化成为无数小茧蜂,而寄主当然死了。这种一卵多胚的奇特现象,在小茧蜂科和小蜂科是极常见的。但小蜂科的种类从寄主身上出来就是成虫,幼虫不在寄主体外结成白茧。

  姬蜂科和寄生蝇科的种类在寄主幼期的幼虫身上产卵,直到幼虫老熟期或蛹期才羽化出姬蜂或寄生蝇的成虫来。卵蜂科的种类则只寄生在卵内。

  但是蝴蝶对付捕食性天敌通常也有自卫的方法。如菜粉蝶幼虫的颜色是绿色,和菜叶的颜色一样;柑橘凤蝶的初龄幼虫和鸟粪非常相似;多数蝴蝶翅反面的颜色与树皮的颜色相似,用来蒙蔽“敌人”的眼睛,这叫保护色。

  有些蝴蝶的幼虫,身上有蛇状的斑纹,有的胸部有明显的蛇眼状的斑点,有的身上长有畸形的突起,凤蝶科的幼虫能从前胸背中央伸出“y”形或“v”形红色或黄色的臭角来,同时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这些颜色或构造起了恐吓敌人的作用,可称为警戒色或警戒结构。

  蝴蝶中更有一些种类,摹拟其他种类或事物,其形状与颜色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这叫拟态。著名的例子是枯叶蛱蝶,当它休息时四翅合起极像一片枯叶,连叶脉和枯斑都十分相似,因此在世界生物界享有盛名。此外,更有很多蝴蝶摹拟麝凤蝶属byasa及斑蝶属danaus等有毒的蝴蝶,如果鸟雀等尝过那些有毒蝴蝶的苦味,就不敢再上当,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对于对付捕食性的天敌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对寄生性的天敌则不起作用。只是有些蝴蝶与某些蚂蚁有共栖关系,蚂蚁喜欢舐食这些蝴蝶幼虫身上的分泌物,并负责保护它们,驱除寄生蜂等天敌,到了冬季再把这些蝴蝶的蛹搬到蚁巢中保护起来。

  (选自周尧主编《中国蝴蝶原色图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示范教案

  凤蝶外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总结文学色彩浓厚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某类蝴蝶,提高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悟生命意识,理解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的时间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总结文学色彩浓厚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蝶恋花”、梁山伯驻英台“化蝶双飞”、蜂飞蝶舞、庄子化蝶,蝴蝶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多么美好的形象,那么蝴蝶到底有着怎样的生理习性呢?

  (板书)凤蝶外传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董纯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华大学肄业。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翻译世界科普名著,从事科普创作,写了《动物漫话》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纪30年代就参与编写过小学教科书和农民识字课本。解放后,组织编写小学教科书的工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终生笔耕不止,科普创作和翻译作品多达200万字。

  2.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

  8月,凤蝶产卵。

  产卵后7天,卵孵化出幼虫。随后幼虫钻出卵壳。几天后,幼虫开始蜕皮。一星期或10天后,幼虫第二次蜕皮。以后多次蜕皮,形态也发生很大变化。

  9月中旬,最后一次蜕皮后,幼虫演变成蜢虫(蛹)。它无眼无嘴无翅无脚,退隐在蛹壳内。秋冬季节,蜢虫一直静伏在蛹壳内。

  5月,蛹壳裂开,蜢虫变为有翅的凤蝶。夏天凤蝶在花丛中采蜜。

  夏,凤蝶交配,雄凤蝶在交配后死去,雌凤蝶怀孕。

  夏,凤蝶产卵。

  夏,凤蝶死亡。

  课文是以凤蝶由生到死一个周期来说明凤蝶的生命历程的。之所以选择时间顺序,是因为凤蝶生命中各个阶段形态变化很大,运用其他的说明顺序不容易表现这样的特点。

  3.本文的说明方法

  课文运用了多种具有文艺性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如运用比喻说明:“一嗅到这香气,凤蝶就连忙去追寻来源,好像猎狗嗅出狐兔的气味一样。”运用拟人说明:“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运用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说明:“却说凤蝶自从出蛹后,天晴的日子,大概都在花间过活。太阳上山之后,它醒来轻轻地挥动几下翅膀,盘旋一会,就起身去寻找百合花。”运用讲故事手法说明:“说起姬蜂,可真是凤蝶的死对头……只剩下一个空躯壳了。”当然,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不止这些,但是这样文艺性的说明方法比较突出,这也是课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特点所在。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文艺性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描写凤蝶采蜜:“好像洒了香水的娇嫩的女孩子一样,花儿散出迷醉蜂蝶的香气,凤蝶不禁得意忘形,在花上狂舞不息,最后投进了花的怀里。”花娇蝶舞之状,描摹得生动活泼至极。再如写幼虫破卵而出:“既然孵化成了幼虫,谁还高兴被关在那囚牢似的卵壳里呢尸诙谐风趣,充分表现出幼虫急切的心情。还有描写刚出蛹的凤蝶:“头上竖着一对像丝的触角,两旁是一对大眼睛。头下面卷着一个像钟表弹簧样的吸管式的嘴。在苗条的身体下面是六只细腿;背上装着两对绣着黄色斑纹的黑绒似的翅膀。”“竖”“卷” “装”等动词不仅描写准确,而且形象逼真。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课文描写事物非常准确,不因文学色彩浓厚而失真,体现了科普作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如描写雌凤蝶产卵:“雌凤蝶发现这枸橘,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它现在所要找的树木。它停在一片新叶上面,把肚子末尾弯到叶子反面,生出一颗卵,卵就粘在那儿。这卵还不及粟米大,跟蚕卵相像,不过是绿色的,跟枸橘的颜色差不多。这就是一条小生命——雌凤蝶的没有发育成的女儿,未来的凤蝶。”虽然作者用拟人说明凤蝶产卵的习性,用比喻说明卵的形态,但是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在文学性的描写之外,保持了科学的严密性。其他如幼虫蜕皮、螠虫的形态、凤蝶的形貌,凤蝶采蜜的行为等描写,都是非常精确、严谨的,符合凤蝶的生态特征。不仅体现了作者描写的文章功底,也体现了作者认真考察、决不夸饰的科学态度。

  3.【提问】本文有哪些人文内涵?

  【明确】凤蝶由生到死,仅仅一个春秋。虽然它生命短暂,但是生活却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宝贵的。虽然文章没有直接弘扬生命意识,但是读者可以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由己及彼,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凤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

  4.【提问】凤蝶的生命形态有几种变化?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明确】凤蝶的一生,形态经过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幼虫阶段,反复蜕皮,逐渐长大;第二次是螠虫阶段,由虫体变成蛹体,无眼无嘴无翅无脚,不吃不动,形态特别;第三次是蝴蝶阶段,由蛹体长出翅膀,变成美丽的蝴蝶。这样大的生命形态变化,在人类看来,真是奇妙无比,不可思议。生命真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可以展开让学生自己谈)。

  5.【提问】凤蝶有哪些天敌?

  【明确】最大的敌人是姬蜂,它们把卵寄生在凤蝶幼虫体内,姬蜂的幼虫就用凤蝶幼虫的身体作食物,直到把“小乌蠾”吃光。

  其次还有鸟类吞食幼虫和成蝶;而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过度地使用农药、人类的捕杀、环境的恶化等都造成风蝶栖息环境的恶化,种群灭绝。

  6.【提问】课文的文学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主要体现在说明方法和语言上。课文多运用比喻、拟人、摹状貌、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化知识于乐趣之中,妙趣横生,意味无穷;在语言上也力求生动形象,不板起脸来照本宣科,语言流畅而文辞华美,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欢谑活泼,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7.【提问】课文对说明对象的描写细致准确,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明确】如写幼虫蜕皮:“先是旧皮下面生出一层新皮。于是旧皮头部上面裂开来,幼虫先把头从裂缝里钻出来,再用劲扭动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旧皮蜕下。”幼虫蜕皮从哪里开始,它是怎样蜕去旧皮的,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说明得非常准确。又如风蝶吸食花蜜:“平时这吸管式的长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盘香,收藏在头部下面。肚子饿了,凤蝶就来到花前,伸出长吸管似的嘴,插进花的深处,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将凤蝶奇特的嘴和它吸食花蜜的动作描写得这样精细,足以佐证课文在这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