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2. 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
感受诗的美,积累品读诗歌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诗经》,强调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正确理解《关雎》朴素的爱情主题和《蒹葭》中执著的追求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4. 通过对《蒹葭》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的赏析和品诗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较高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 体会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诗歌经典。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这些诗歌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三、研读诗歌《关雎》。
1. 朗读指导。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则选一首意境悠扬的古曲作背景音乐,由教师范诵。)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说一说诗歌的基本意思。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2. 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3. 介绍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鸣,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4. 这首诗距今几千年,流传至今人们仍赞不绝口,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1)题目取自于句首。
(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
(5)这首诗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5. 再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第三章写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五章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学生自己练习背诵,老师点名背诵。
6. 美文品读。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关 雎
关雎——起兴
淑女——追慕
友乐——梦幻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蒹葭》,聆听华夏先民的朦胧的吟唱。板书课题“《诗经》二首”“蒹葭”。)
二、学习《蒹葭》。
1. 回顾有关《诗经》的知识。
2. 初读诗歌,感受诗的音乐美。
每章前四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诗中之味。
3. 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1)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描绘画面,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4. 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5. 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1)自由讨论“蒹葭”“道”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每章中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憧憬 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焦急 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 失望 的情感。
6.《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1)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反复,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2)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7. 再读课文,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蒹葭》的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8. 创作拓展。
《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请你发挥想象,把它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示例:
(1)深秋的河畔,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白露仍未消散,他跟往常一样,漫步于这条河边,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忽然间,在河的另一边,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定神细看,那飘逸的倩影,甜甜的笑容,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梦中人吗?那翩翩身影向着小河的源头飘去了,他不由地加快脚步,希望能够追上她的踪迹,可是,逆流而上的道路,仿佛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处处险阻,步步难行。弯曲的小路像蛇一般,他始终无法追上心上人的脚步。于是,他改道而行,顺着水流,往下游方向寻找她,在一片茫茫的水雾中,他仿佛看见意中人在水草深处,忽隐忽现。
(2)芦苇长得那么茂盛,清晨的白露,都变成了霜珠,在阳光的映射下,像钻石一般闪闪发亮。我每天都不怕冷,不怕累,在此苦苦等候,为的是想看见我日夜想念的那个人,她每天都会出现在河的那边。我想逆流而上,追寻她的芳踪,但道路十分曲折,无法到达。我又想顺流而下找寻她,她的行踪难以追寻,在水的中央飘忽不定。虽然她的影子难以寻找,但我执著的精神不会动摇,我决心要追寻到她,向她尽诉心中无限的思念……
(3)深秋的芦苇浓密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未干。迷蒙的水雾笼罩着水面,但这一切遮不住我追寻你的方向。看着水中青青的水草,我就会想到你,虽然你和我隔水而居,但我仍能在空气中闻到你的气息。听着水流的声音,我的心已跟你而去,到你居住的地方。我要沿着这条河流向上去,直到流水尽处,一定能够找到你的足迹,但道路崎岖而漫长,我怕迷失方向错失你的踪迹。我跟着河水顺流而下,希望你就在前方憩息,但四周一片茫然,我只能在这秋色中独自苦苦追寻……太阳出来了,白雾就要散去,在缥缈的水汽中,在河水的中央,那不就是你隐约的身影吗?
三、布置作业。
1. 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2. 电影《夜宴》中的《越人歌》的歌词,也是活用《诗经》里面的《越人歌》,你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歌词的含义吗?并且想想,导演用《诗经》中的诗歌,表达了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3. 中国台湾女作家琼瑶非常喜欢《诗经》,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就连自己的笔名“琼瑶”,也是活用《诗经》中《卫风·木瓜》的一句。请你找到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蒹 葭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地点:央——坻——沚
情感:憧憬——焦急——失望
《诗经》教案 篇2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探海导航】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 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 “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 “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 “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语言揣摩】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 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 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名题讲析】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答案为A。
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选自刘建琼《古诗鉴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风景剪辑】
剪辑1: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剪辑2: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1]
[1]
《诗经》教案 篇3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成书经过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 3、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4、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3、对生疏字、词的音和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
3课时高考资源网.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及检测预习
•预习要点
1、查字典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2、初步了解《卫风•氓》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检测预习
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结果。
二、简单介绍《诗经》 高考资源网.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XX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160篇)” 、“雅(105篇)” 、“颂(40篇)” 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风:即15国风,意思就是声调,大多为民间歌谣。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它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高考资源网.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 “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三、音读课文<<卫风•氓>>高考资源网.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将文下单字的注解和注音注到文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2)正音朗读: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注意<<诗经>>以四言为主,停顿的节奏是x x / x x
(3)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点拨: 粉色的初恋(第一小节);红色的热恋(第二小节),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节),黑色的离弃和灰色的归家生活(四、五小节),冷静的蓝色就是第六小节的清醒和刚烈。
b《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点拨: 采用了比兴手法。三四小节都以描写桑叶开头,联系两个小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比----以此喻彼,兴------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高考资源网.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c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最痛楚的认识?
(请用原诗句回答)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四、内容鉴赏:高考资源网.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语:
<<卫风.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去分享古代劳动人民的幸福和甜蜜.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 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 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3、巧用重章手法
第一章以士兵的口吻说:谁说我们没有军衣呢!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周王就要兴师出兵了,修好我们的武器矛戈吧,与你一起共同对敌。
第二章、第三章与第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了少数字词。由于反复咏唱,使得士卒们激昂热烈的爱国情感得以尽情地抒发;又由于少数字数的变换,使得各章的意思也不相同。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创设矛盾:我认为这首诗歌是三首诗歌中质量最下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要求简洁凝炼,而<<无衣>>语句拖沓罗嗦,全诗只需要五句即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你的看法呢?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 b表达的语气 c表达的情感 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
同中有变--------内容的深化,层次的深入
音韵语势--------和谐整齐,铿锵有力
这就叫做\"重章复沓\",是诗经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首爱国主义诗歌里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战士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同仇敌忾.
3、朗读体会\"重章复沓\"对情感抒发,音韵调和的重要作用.
三、小结:<<诗经>>的价值,影响和成就.
四、作业:背诵全文.
参考资料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周道宝
示标:
1、 了解《诗经》
2、 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 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 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 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 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 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 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XX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 欣赏内容
1、 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 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 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 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 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 静女的形象
7、 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 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诗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 我于城 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 ,《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 "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 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四、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 ,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诗经》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一、导入 课文,理清思路。
二、讲解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诗歌的特点。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
五、概括每首诗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课后心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在串讲的基础上,归纳每首诗歌的内容。
三、归纳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课后心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品味语言背诵这三首诗歌,要特别注意关键的语句。一般而言,诗人在酝酿感情时,都要斟酌一些表意鲜明的语言,它可能委婉含蓄,也可能热烈奔放,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认真品味,就有助于我们推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2、学生散读。
3、师生对读。
4、男女生对读。
5、小组赛读。
二、检查背诵。
1、课堂检查,或抽查,或默写。
2、课下检查,全班默写。
说明:这三首诗经,最主要的任务是默写背诵,因此,专门安排一节课来默写背诵是有必要的,而且,可是使同学们养成学习诗歌的良好习惯,以达到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目的。
课后心得:
《诗经》教案 篇6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霜
已长
跻
右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 我于城 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 ,《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 "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 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四、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 ,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1]
《诗经》教案 篇8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
课后记:
1、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诗经》中的诗歌,这些诗歌与以往学生学习过的古诗有较大的不同。一方面,诗歌的年代比较久远,缺乏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也要求教师做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字音的变化,这些诗歌押韵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有些拗口,因此,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 中都必须加强朗读的练习,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直至成诵。
2、诗歌是意象完整而优美的一个整体,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给以必要的提示和点拨,但不能逐字逐句翻译,使诗歌意象支离破碎。应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得到美的享受。
3、这两首诗歌所涉及的“爱情”主题是学生既好奇又有所回避的话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健康爱情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诗经》教案 篇9
池军华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摘自《中学语文通讯》2002年12月
《诗经》教案 篇10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诗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岂日/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愿,请。咎(jiu):灾祸。
贿(hui):财物。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俟:(si)等待。娈(luan):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
怿(yi):喜爱。“归”通“馈”,赠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
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无衣》《静女》。
《诗经》教案 篇12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诗经》两首(粤教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两首(粤教版)..》。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诗经》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