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麦当劳文化的意义。
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
3、了解文化冲撞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全球化概念及文化冲撞的双向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推动是举世公认的,也值得我们自豪,同样,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响誉全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境外的文明、文化形式在中国大地受到喜爱、欢迎。比如街舞、迪士科、酒吧、咖啡屋等等,而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其中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外来饮食文化形式。这就是文明、文化的全球化。那么这种饮食文化入境后发展情况如何,让我们走进《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一起来对这一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现象作一解读。
2、出示课件:麦当劳广告短片作导语多媒体出示麦简介
麦当劳,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自1955年由创始人雷? 克洛克在美国伊力诺洲成立公司以来,以金色拱门下的美味汉堡和亲切的服务,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现在麦当劳公司餐厅每天都在为全世界4700万以上的顾客提供优质的品质和服务。今天,麦当劳在全世界1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0000家餐厅,全球营业额达104.9亿美元。
教师:虽然东台还未曾出现麦当劳,但它对大家而言,依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我们早已熟悉了它。作为一种美国快餐食品品牌,麦有其鲜明的特征:快捷、价廉、被大众接受。麦当劳以其独特的成功商业模式获得了世界餐饮第一的地位
3、问题探讨:
① 麦当劳作为一种快餐食品,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深受中国百姓喜爱?
② 麦当劳在拓展中国市场所作的努力中,哪些有变动,哪些保持原样?
③全球化的概念是什么?
④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化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教师:中国人民奉行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讲究色香味具全。相对保守的中国百姓何以会接受相对单一的速食食品的呢?
①问题探讨1:麦当劳作为一种快餐食品,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深受中国百姓喜爱?
提示:平等民主
温馨的就餐环境,优良的服务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新的行为举止
中国人心中的麦和麦的企业哲学
教师:作为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了开拓中国市场,麦作了哪些努力?
提示:塑造地方企业的形象
设置情人角和“儿童乐园”
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由于员工大多数是中国人,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本地,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地方学校和街道组织建立特殊关系,派员工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每天早晨还升中国国旗。)
②问:麦当劳为了在中国拓展市场所作的努力中,哪些有变动,哪些保持原样?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不变~饮食品种、服务、管理模式
变 ~营销策略、(营造中国式麦当劳、地方企业)、中国特色
表明:麦当劳的经营者主动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积极态度,这些改变说明,外境文明文化融入另一种文明文化时的本土文化过程,也是一种积极姿态的表现。
③教师:麦当劳在中国的销售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到了中国以后逐渐地地方化了,m的地方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活动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用我们书本的一个词,叫做全球化。这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全球化:是社会文化过程,其形式是各种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的相互接触和碰撞,其结果是多种文化的互动和混合。
④问: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化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提示: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西域,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他们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还会逛逛元宵节的灯会并猜上几条谜语。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接触中相互审视,互取所需。
4、问题探讨
问:有人说 我们现今的一代是由肯德基、m 喂养大的一代,认为中国已经开始m化,你认为对吗?
明确 :作为一种西式快餐,m确乎已经遍布中国的大中城市,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但是由此断言中国文化的m话乃至危言耸听地认为殖民主义卷土冲来,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多少经验的根据。
因为在中国,所谓中国文化的m化是m的中国化同步发生的现象。在中国吃过m的人想必都知道,中国人并不是把m当做一种速食快餐,他们常常拖家带口或三五成群的在那儿边吃边聊,这种带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的用餐方式必然使得m这种起源于西方的快餐中国化,结果是中国的m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 ,也不同于西方的原形。
同样,中国的火药、指南针、中国百姓常用的扫帚传到西方也发生了变化。西方的汽车、西服传到中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教师: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时,一次他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冯骥才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
我们接纳、融合西方的真正态度应该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冯骥才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5、出示课件:
XX年12月19日,麦与北京XX年奥运会组合:在具东方特色的扇面上绘制出m的黄金双拱以及XX年奥运会会徽。麦当劳事务观官罗凯睿表示,希望通过多种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把麦当劳及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
6、设想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者,你打算将哪些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提示:服饰文化 中国武术 书法艺术
饮食文化 (东台鱼汤面、东台臭豆腐干、汤圆、粽子、饺子等)
东台发绣 中国京剧 草编制品 茶文化
活动体验:
7、 设想你是中国某一传统文化的推广者,你打算怎样将之推向世界?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麦当劳的中外文化意义;
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
3、了解文化冲撞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化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以及麦当劳文化的“中国化”;
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化”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三班有一个特殊的成员,她就是德国学生尤哈娜,她通过yfu这个组织,作为学生使者来到中国进行文化的交流,而今年我们班的刘飞林也将通过这个组织到德国交流学习一年。可见我们的地球变得越老越小,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那么你还能举出一些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例子吗?(现代生活中的或者是中外历史上的)
明确:大家说的很好,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西域,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也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有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那就是麦当劳成功打入中国市场。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闻名世界,那么薯条和汉堡究竟为什么能够赢得中国人的青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二、教学过程:
文本研习
我们在周三的早读课上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大家都提出了一些希望能够和同学探讨的问题,老师简单地把大家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的含义?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深奥,让大家觉得无从下手,下面我们简单地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文化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引起的变动是双向的,“文化的冲撞中,没有哪种文化是完全被动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化的冲撞中每一种文化都是主动的。那本文用了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案例向我们论述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们就从案例入手,从别的同学的提问中寻找答案。
1)、麦当劳在拓展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请同学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信息。
在美国 在中国
速度 快捷 速度放慢
价格 廉价 相对较高
接受群体 大众 中产阶层
市场定位 便捷快餐店 闲聊、会友、亲朋好友聚会,个人或家
庭庆典仪式甚至是读书写作的好地方
麦当劳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融入中国,开拓中国市场,有哪些措施?
在北京把麦当劳塑造成是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和周围街道、社区建立良好关系,并积极回报当地社会;迎合当地人的消费习俗,如建立“情人角”和“儿童乐园”专区;积极组织家庭团聚,营造中国式的家庭氛围,让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
(教师展示ppt讲解)
教师:但是大家可曾知道,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麦当劳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经历了不少曲折(放资料)
明确:麦当劳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走了很多弯路的,一开始麦当劳采取的宣传策略是全球统一宣传策略,忽视地域和国别的区别。在宣传的过程中麦当劳开始了采取了无差别的品牌宣传策略,忽视了各国文化心理和审美习俗的别人。比如说麦当劳喜欢找一些体育明星做品牌代言人,但是有些明星从事的运动在美国是很受欢迎的,但是在别的国家却不能激起波澜;麦当劳在美国是属于中低档的餐厅,顾客主要是蓝领等中低收入阶层,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确实中高档的餐厅,光顾的是较高学历交高收入的白领,他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趣味是不同的;美国人喜欢吃牛肉,麦当劳的食物主要以食物为主,而东方人却喜欢吃鸡肉,这些问题曾一度让麦当劳在东方国家的顾客满意度下降,这些对于世界级的著名品牌来说是致命的。
2)、那么麦当劳是不是完全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企业文化呢?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
明确:不变的是,麦当劳的产品风格,优质的服务,管理模式(第六节)
3)、那么相对保守的中国人又怎么会接受了相对单一的速食食品呢?(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
明确:因为麦当劳里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就餐理念,每一个去麦当劳的顾客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服务;麦当劳就餐环境很好;中国人也接受了西方人的就餐礼仪,在麦当劳就餐会更加的自律;中国人相信麦当劳的食品是根据人们日常营养所需配制的,是具有“现代性”的食品
深入探讨
其实麦当劳进入中国,并且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文化的冲撞与融合。那么请大家根据上面的麦当劳的案例的分析,来说一说,你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交流与冲撞的过程中双方都在改变,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正如麦当劳的案例,麦当劳进入中国,它进行了许多的改变来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但是中国人同样也因为麦当劳的到来在不断地了解外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等,并在接受西方的就餐礼仪;
第二,任何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融入而放弃自己原本的一些东西,它必然保持自己文化的根本,而作出一些调整;
第三,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文化是被动地接受,正如麦当劳主动进入中国,中国人在众多的饮食方式中选择麦当劳的道理是一样的。
拓展讨论
2、讨论:但是面对洋快餐的“风暴”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理念与思想,有人不禁开始担忧,他们说我们80后,90后的一代是由肯德基,麦当劳喂养大的一代,认为中国已经开始“麦当劳”化,你认为对吗?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一下。
明确:作为一种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确实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这是不可否认的现象,但是由此断言中国已经麦当劳化了,是片面的。很多中国人并没有把麦当劳当成是真正意义上的速食快餐,而是好友聚会的场所,这种中国化的饮食方式必然引起源于西方的快餐文化的中国化。同样道理,中国的火药,平常百姓家里的笤走在西方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时,曾有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东西,不会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8、思考讨论:从麦当劳在中国经历的曲折,渐渐融入中国社会的漫长的过程思考,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本文,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什么认识?)
明确:(1)、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是必然的,我们要坦然待之,不能阻止。
(2)、任何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都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3)、合作共赢是正确处理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4)、外来文化应在保持其本性的前提下,努力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积极促进其“地方化”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