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物外》教案

2023-07-22

《神游物外》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二、在深入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味庄子的哲学思想。

  三、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一、文章中文言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章中语句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三、文章中表现的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扬弃。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梳理语言现象,读懂文章,把握大意。

  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把握文中语句含义,思考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出自于《庄子》的成语或是寓言故事是。

  (游刃有余、坎井之蛙、目无全牛、涸辙之鲋、薪尽火传等等)

  2简单介绍庄子及著作。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读三段庄子的文章,分别出自于《逍遥游》《养生主》《秋水》,三段文章都是节选。

  二、学习过程

  1自读课文。

  (1)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准字音。

  (2)把不明白意思的词圈画下来。

  (3)把文章和注解都认真阅读一遍。

  2朗读课文。

  (1)读出文句的语气。

  (2)读中揣摩文章大意。

  3梳理三段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

  第一段《逍遥游》节选: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大本,树干粗大;臃肿,这里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中(zhòng),符合;绳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线。

  立之涂:通“途”,道路。

  众所同去也:拒绝、排斥。

  以候敖者:候,窥伺;敖,通“遨”,遨游。

  不辟高下:通“避”。

  中于机辟:落入。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第一个“树”,树木;第二个“树”,种植。

  安所困苦哉:哪里。

  第二段《养生主》节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宰。

  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善哉!技盖至此乎:通“盍”,怎么。

  所见无非全牛者:没有不是。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精神接触。

  因其固然:本来的样子。

  技经肯綮之未尝:没有,尝试。

  良庖岁更刀,割地;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好厨师;族庖,一般的厨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恢恢乎,宽阔的样子;其,它;于,对。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即使这样;族:聚集的样子。

  神为止,行为迟:视为(之)止,行为(之)迟;为,因为。

  第三段《秋水》节选:

  儵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在。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本来。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

  4自己梳理本课中的以下语言现象。

  (1)通假现象。

  (2)词类活用现象。

  (3)一词多义现象。

  5概述文章的大意。

  第一段《逍遥游》节选:

  对于樗树是否有为的问题,庄子与惠子展开一番有趣的对话,以狸狌与牛斄为例,阐明了自己对有为与无为的选择与判断标准。

  第二段《养生主》选段:

  作者借庖丁之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解牛为例说明对客观事物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三段《秋水》节选:

  记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展示了庄子谈论的机趣,以“耍赖”的方式,挡住了对方的“穷追不舍”。

  第二课时

  一、阅读文章,简介文章的文化背景。

  1《逍遥游》节选: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2《养生主》选段: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就能“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3《秋水》节选: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海神若跟河伯的谈话,“望洋兴叹”就出自于此。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课文节选部分记录的是庄子与惠子的一段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一文的作者是这样认识的:遥想当年,庄子与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拦河坝上(今日安徽凤阳县北),庄子看着濠河里的白儵鱼感慨道:“鱼儿多快乐啊。”惠子立刻指出:“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乐不乐呢?”庄子反问道:“按照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乐不乐呢!”惠子反驳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当然也就不知道鱼的感受了,还有什么可辩说的吗?”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争论到这里,庄子偷换了一个概念,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惜乎,悲夫!一个符号信息传输学的重大科学命题,就这样化解掉了。

  (展示不同认识,为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阅读、翻译下面的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1《逍遥游》节选:

  (1)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2)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养生主》节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己解,如土委地。

  3《秋水》节选:

  (1)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梳理文脉,把握主旨。

  1《逍遥游》节选:

  惠子:樗——大本、不中绳墨、立之涂,匠者不顾

  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

  庄子: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

  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看似有用,自身不保)

  牛——若垂天之云,而不能执鼠

  (看似有用,但也无用)

  大树——广莫之野,彷徨乎其侧,逍遥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看似无用,还是有用)无用为用

  2《养生主》选段:

  解牛境界: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姿势协调

  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动作节奏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效果

  解牛追求: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比技重要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过去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来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官止神行——现在识道过程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原因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结果

  臣之刀十九年,所解数千牛,刀刃若新发于硎——结果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原因

  吾见其难为,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追求“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3《秋水》节选: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诘庄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反诘惠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的推理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的智慧

《神游物外》教案 篇2

  第一模块:认知•探索

  1.课文探索

  庄子是先秦时代很具重要性的一位思想家。他将“道”的观念以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将他的生命哲学融入寓言中,使后世的人可以追寻。庄子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逍遥人格。从老子到庄子,“道”的本体论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界限,一切顺归自然本性。庄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然状态,一切人为的都是造作的,都将使之丧失原始的淳朴,为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的浑浊,来自仁义道德对生命的污染,追求得到本质自我。

  庄子告诉我们要忘掉自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现实中的我们,更多的却是还未找到自己,又怎么奢谈忘掉?从找到自己到忘掉自己的心灵历程,正是我们每个世间人解脱自己超越自己的必经之路。这种解脱和超越吸引了多少曾经有所追求而最终又不得不放弃的人。

  苏轼文采斐然,一读庄子,慨然而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种一见钟情的知音之感,令人感动。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读庄子的文章,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方向。

  2.领悟导析

  历来“老庄”并称,实际上两者间是有明显区别的。老子言“道”,偏于客观,庄子则偏于主观。老子以“道”概括世界,庄子追求的是个体如何与“道”为一,其思想的核心是如何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节选)主要讲的是“无用为用”的道理。惠施对庄子“无用”之说的指责,代表一般的世俗观点。他们认为庄子的学说整个就像一棵臃肿卷曲的臭椿,一点用处也没有。庄子的态度是,有用无用看怎样说。用外在功利的观点看,狸狌有用,但难免“中于机辟,死开网罟”。大的犛牛不能捕捉老鼠,也是无用,但那是以捕鼠的功利标准强加在犛牛身上。庄子的意思是,有用无用不能仅从功利的外在标准看。臃肿卷曲的大椿无用,但这恰好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用处吗?庄子又指出,这些“无用”之物,是不宜在这个处处讲功用的世界中存在的,它另有天地,那就是“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这个世界,也是庄子追求的摆脱功利目标的自在世界。

  《养生主》(节选)主要讲的是依“道”而行、“道法自然”的自由境界。这是一个著名的寓言,人们常从中引申出“把握规律将如何”的解释。实际上,这则寓言要表达的本意,是寻求如何在矛盾丛生的世界里,获得自由的生存。牛的机体错综复杂,但总有其天然的构造和连接的缝隙。这便是客观上的“道”,自然而然。有道者即“道法自然”,就是要找到这些构造的边际和缝隙。它们是完成“解牛”之途的“道”,犹如由此及彼的道路。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到“心”与“道”的合一,也就是彻底解除自己的主观性,而使全部精神与客观的存在(牛身上的“道”即边际、缝隙)合二为一。如此方可做到“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才能从容于这些边际、缝隙而“游刃有余”,无限宽阔,无限自由。

  《秋水》(节选)记录的是庄子与其论敌惠施之间一场意趣盎然的哲学对话,内容关乎认识的相对性问题,带有诡辩色彩。作为展示哲学家生活的文字,却非常具有文学价值。它突出的是庄子的机趣。他说的“鱼之乐”,是禁不住惠子追问的,人类如何能知鱼类的情感呢?庄子知道自己从这方面已不能取胜,于是偷换概念,利用惠施“安知鱼之乐”的“安”做文章。“安”在惠子的本意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庄子偷换了这样的语义,把“安”解释为“在哪里”“何处”,并说你既问我在哪里知鱼之乐,就等于承认我知鱼之乐了。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耍赖,无伤大雅,反增意趣。试想:两位哲学家,徜徉在流水之上,河水清澈,游鱼往来。哲学家睹物生知,兴致勃勃,就“鱼之乐”为题,一个追问不舍,一个在滑头地躲避,并且回身放箭。天高地迥,流水倒映之间是一场亲密无问的智斗,锋芒相对的言辞中闪烁着机智,流动着幽默,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第二模块:演练•评估(课堂大练兵)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人谓之樗(chū)     不中(zhàng)绳墨   狸狌(shēng)

  b.中于机辟(bì)      死于罔罟(gǔ)    砉(xū)然

  c.膝之所踦(qí)      技经肯綮(qìng)   儵(tiáo)鱼

  d.踌躇(chóuchú)满志  怵(chù)然为戒     濠(háo)梁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子所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离开)

  b.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符合)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割)

  d.无非全牛者(完整的)

  三、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立之涂,匠者不顾              b.技盖至此乎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今人之言,大而无用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所见无非全牛者

  c.官知止而神欲行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五、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d.《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篇章,但没有《逍遥游》著名。很多成语如“目无全牛”“批卻导窾”“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都源于此篇。

  六、阅读《庖丁解牛》。完成文后题目。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视为止,行为迟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②乎  1.技盖至此乎?                      

  2.进乎技矣                         

  3.依乎天理                         

  4.而况大軱乎                       

  5.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③然  1.奏刀騞然                         

  2.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                   

  4.怵然为戒                         

  ④于  1.合于《桑林》之舞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虽然,每至于族                   

  2.概括本文的段落层次及大意。

  答:

  3.简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

  4.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并解释。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