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静女

2023-07-18

邶风·静女 篇1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 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

  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 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 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 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

  《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 作业 

  a) 背诵全诗

  b) 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第三课时  无衣

  一、 导入  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 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 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结构图:

  四、 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 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 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 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各行其是

  4、 书后练习四

  第四课时  评讲练习

  内容(略)

邶风·静女 篇2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 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

  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 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 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 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

  《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 作业 

  a) 背诵全诗

  b) 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第三课时  无衣

  一、 导入  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

  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 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 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结构图:

  四、 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 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 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 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各行其是

  4、 书后练习四

  第四课时  评讲练习

  内容(略)

邶风·静女 篇3

  课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

  一、 复习:《诗经》有关内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

  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

  一位美丽、善良、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答案:略。

  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

  1、 老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齐读

  4、 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

  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

  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

  一个美丽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出奇。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 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6、 翻译:(每排准备好自己的段落)。

  7、 翻译成现代诗歌:娴静少女真美丽,

  等我在那脚楼里。

  可你究竟在那里,

  怎不让我看见你。

  害我一直抓头皮,

  彷徨犹豫想念你。

  娴静少女真美好,

  曾经送我红管箫。

  管箫花纹红润美,

  漂亮管箫我所好。

  三、 总结: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写了一个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仅仅 50左右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两个男女主人公德形象,而且栩栩如生、跃然之上。反映我国古代一种原始的爱情方式,充满了浓郁的山野味道和淳美的情韵。

  四、 诗歌的表现手法?

  答:赋、比、兴。(具体略)

  过渡:我们学过《诗经》中的《氓》、《静女》,可能给我们一种错觉《诗经》中不是写君子淑女的,就是写思妇、弃妇,哟幽期密会。总之,大多是表达个人情感的。不是这样的《诗经》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农夫商贾、祭祀点典礼,战争徭役。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无衣》看写的是什么内容的。

  学习《无衣》

  一、 自由读。

  二、 学习新课。

  1、读完之后,我们对哪个词最敏感?

  答::同泽。

  2、张学良把它所创建的学校命名为“同泽“,有何寓意?

  三、分析课文

  1、 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一起来接读者首诗歌。

  2、 如果说这首诗歌要大家一起来吟唱的话,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吟唱?

  答:共同对敌,抵御外虏。这是一首秦国劳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3、 解释几个词语:

  1)、衣、2)袍、3)、泽、4)裳、5)、戈矛、6)矛戟、7)、甲兵

  8)、同仇、9)、偕作、10)、偕行

  4、 文章三段内容,三个统一:思想、行动、战场。

  5、 翻译:

  谁说我们内衣裳?

  你我共穿一件袍。

  国君就要发兵了,

  快快修好戈和矛,

  与你一同把仇报。

  谁说我们内衣裳?

  你我共穿一件衣。

  国王出兵把敌杀,

  快快修好矛和戟。

  和你并肩拼到底。

  谁说我们内衣裳?

  你我共穿一件裳。

  国君就要发兵了,

  修好盔甲和刀枪。

  你我一起上战场。

  三、 结:最后,秦国军民雄赳赳,气昂昂一起到战场一举击退了西戎侵略者。

  四、 回过头来想一想,“同泽”何意?

  答:同泽高中是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父老乡亲所建在国难当头的艰苦环境里,全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同甘共苦,同仇敌忾,舍小家为大家,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五、 表现手法:赋、比、兴(举例子:略。)

  六、 为了表达对秦军以及张学良将军的敬意背诵。

  七、 总结:

  《诗经》的特点:1、表现手法:赋、比、兴。

  2、四言诗。

  3、反复的手法。

  全文总结:

  穿越时间的长廊,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而现在我们读2000―3000年的文学作品仍让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当年的生活场景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常常在想:如果时间穿越2000―3000年的,那时的“超新星人类”读到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许,和我们现在一样有一种难以扬言说的感动。

  为了让未来的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动人的艺术作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