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篇1
《君子之风》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 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
2. 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 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4. 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发展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
二. 字词归纳
1. 通假字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孙通逊
女奚不曰 女通汝
知者不惑 知通智
2. 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 义: 名词作动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意动用法
耻恶衣恶食者 耻: 意动用法
3. 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状语后置句
何以文为? 宾语前置句
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未足与(之)议也 省略句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 省略句
4. 一词多义
道
志于道,据于德 (正 道)
夫子之道也 ( 说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以
君子义以为质 (介词,把)
有杀身以成仁 (连词,来)
乐以忘忧 (连词,相当与“而”)
何以文为 (介词,用)
第二课时
一. 君子的风貌分为两种文和质(12.8)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文化思想呢?子贡反对这个意见。他说,非常抱歉,可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驷不及舌”,“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用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与质”同样的重要。
二. 文的体现(7.38)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和的。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那种凶狠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对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详;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泼不呆板。
三. 质的体现
1. 7.6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
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2. 15.18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3. 15.9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
第三课时
质的体现
1. 6.11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
2. 7.16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3. 14.28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4. 6.23
“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第四课时
一. 君子的风貌有文有质,那小人是怎么样的呢?
小人会贪生怕死来损害仁道,追求个人利益。一个人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7.15)
用这个“鄙夫”的名词好像孔子在开口骂人,等于后世骂人“匹夫”一样。这“匹”的意思,就是一个。其实这并不一定是骂人,意思只是说“一个人”或“这个人”,再白话一点就是“这个家伙”的意思。而这里所记载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没有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如我们给人写信,稍稍带一点古文笔调写,谦虚一点,自称鄙人,但后来又有人改写作“敝人”,实际上该写作“鄙人”,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写小一点,放在旁边,以表示谦虚,自己是鄙夫。这里孔子称人为鄙夫,等于是在骂人。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他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他说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板书:
温和严肃 文 庄重安详
德才兼备
杀身成仁
君子之风 见利思义
安贫乐道
质 乐天知命
乐水乐山
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求生害仁
耻恶衣恶食
小人 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篇2
语文界各位同仁:
下午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和各位一同交流语文教学的问题,觉得分外快乐和荣幸。
我想就曾郁梅老师的《君子之风》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曾老师这堂课从表现和内容上来讲大约可以化用《论语》中的话来概括:“循循善诱,问一而得三”,“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一、循循善诱,问一而得三
颜渊曾赞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曾老师课堂上也体现了这种引导艺术。
1.探究,给学生提供思考角度
课堂开始不久,曾老师便要求学生“请从君子的三种形象‘仁者’‘智者’‘勇者’中任选一种形象,并结合具体的章节谈谈自己的理解。曾老师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走近文本;通过自主筛选,明确探究对象;通过相互交流,分享思考收获。最后形于文,成于言,展开师生对话;同时也是和孔子及门人展开对话。这篇文章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于是难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是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曾老师将孔子的“君子观”举重若轻地化为了君子的“三达德”,这三者可谓思考的三个维度,撑起了学生思考的一片天地,所谓“学生要唱戏,还需教师先搭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都得到了彰显。
2.启发,以此拓宽思考的广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讲究点拨的时机;但在学生遇到较难问题时,恰当的启发往往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完成思考。
比如,曾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仁者不忧”时,抓住了“回也不改其乐”和“乐亦在其中”两句中的“其”,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原先以为颜回是为匮乏的物质条件、贫穷的生活而感到快乐,但细究“其”字,会发现“回也不改其乐”的“其”不是指代上文的内容,而是指“自己”。这时,学生便意识到原来颜回是不因为简陋的物质条件而改变自己的快乐,而非为贫穷的生活本身而乐。这种启发,指出了学生忽视的重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住文意。
还比如,曾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仁者不忧”时,让学生通过联想“仁者乐水”中的“水”的特点,来掌握“仁者”的特点,水是流动的,因此仁者处理事情也应是灵动的;水是一往无前地向前奔流的,因此仁者是坚定不移的;水是清澈的,仁者相应地应该是清醒的。作了这样生动的联系,学生便会形象地理解仁者的特点。运用联想启发学生,可以将抽象化为具象,进而让学生思考得更广。
3.追问,挖掘思考的深度
追问指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有助于使思考深入的提问,不是“还有补充吗”、“还有其他理解吗”的泛泛而问。
比如,曾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君子作为“仁者”的一面时,曾老师追问道:孔子是否排斥了一切的富贵?一经追问,学生的思考便深入了。其实孔子排斥的是不合道义的富贵,而非一切富贵。曾老师恰当地引用了孔子自己说过的话“富贵而可求,虽为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来佐证这个观点,如此,学生便贴近了孔子的原意,进而还原了孔子的形象。
还比如,在探究“知者不惑”时,曾老师的追问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对4.16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一个深入理解,曾老师追问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那么小人是否也是“不惑”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理解“知者”何以“不惑”的关键,“不惑”不是说智者没有碰到迷惑的问题,而是说当智者碰到迷惑时,懂得取舍,故而不惑。
引导,让学生思考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好的教学表现来自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独到处理。
这本教材中所有课文都是取《论语》中主题相近的章节拼凑而成的,《教学指导意见》说《论语》的学习有三个维度——文字、文章、文化,又认为这里的“文章”只能算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而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文化上。于是我们的教学往往也呈现出“散乱无章”的态势。曾老师的可贵处在于,将这缺少紧密联系的14章连缀成文,线穿珠连,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重构了文章,赋予它“文章”的意义。
曾老师将本文作了这样的内容梳理:开首两章阐述了“君子”的内涵——质和文,道、德、仁、义(义以为质)四者为质,艺(游于艺)、礼、孙、信四者乃文。中间十章展现了“君子”的三种形象、三个侧面——仁者、智者、勇者,也可以简说成君子“三达德”,当然,这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的。曾老师在小结时做的这番梳理,体现了她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最后两章讲了“质”与“文”的关系,里德为质,外表为文,文质兼备、表里如一方为君子。——这是一次艰难而了不起的创造,可谓“斐然成章”了。
有了这样的整体理解,对教材进行独到处理便有了张本。曾老师从本文找出了一句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话: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并将对这三者的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这样,曾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可谓“知其所以裁”也。
如果把教学表现当作“文”,那么教学内容大概可以是“质”了,课堂教学如做君子一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老师的课可谓文质兼美。
三、白璧微瑕
如果一定要说瑕疵的话,我认为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文字上再落实一点,如实词的积累,“耻恶衣恶食”中的“耻”,这里有重要的活用现象,应稍加提及;除字面义,还有文字的延伸义,如“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如果能抓住“浮云”的特点让学生加以联想的话,学生便可以形象地理解这里的内涵。还有这堂课,书声琅琅,感觉很好,但是遗憾的是少了个别学生表现性的朗读,尤其是集中写“仁者不忧”的三章,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受到孔子及弟子的君子形象。最后这堂课还留给我一个思考,为什么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到位回答之后,最后仍会有学生提出对质和文关系的疑惑?
以上是我的浅见,非常愿意接受曾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的指正。
《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4.背诵重点章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常设计与安排:
1.释题
何为君子?
链接《论语》读本,《君子——人格圆满的理想人物》中第一段:君子就阶级的身份而言为“贵族”; 李零《丧家狗》附录:君子为道德君子。
学生说说对“风”的理解
风范、风度、作风
君子之风谈的是君子的自我修养。
2.课文内容
(1)君子应有怎样的内在修养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称为君子的人是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就高中生而言,你有什么启发?
做人与读书
b.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句式:介词宾语前置
义礼逊信,是君子德性中所需要的成分。
链接《论语》读本,p73,二(李零《丧家狗》);p74,南怀勤《论语别裁》,
c.喻于义
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链接:《儒家的价值观》第三段。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的统一观。
d.杀生成仁
仁道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
e.不耻恶衣恶食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为什么说“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君子既以德行为重,所以要轻视世间的物质生活;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f.不患得患失
鄙,庸俗浅薄的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g.仁、知、勇
延伸,仁者、知者;课本上的参考翻译,我倒赞同南怀瑾的。
(2)君子修养应该注意什么
a.箪食陋巷
回的生活条件如何?贫穷。
他如何对待?不忧,不改乐。
乐在什么?内在的道德修养。
孔子如何评价回的?有道德。
孔子为什么会如此高度评价孔子呢?是因为他在回的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与孔子的哪一点很像?
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饭,名作动;枕,意动用法。
乐亦在其中矣,也是乐内在的道德修养。
于我如浮云,你读出什么?
孔子对坚持道义的信念非常坚定。
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一是喻福贵短暂,二是喻与富贵无关,三是喻富贵无足轻重。
c.忘食、忘忧、忘老
把孔子对接受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的传神
有感情地朗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
三食三乐
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君子应该注意内在道德的修养而轻视外在物质的享受。
(3)君子要有怎样的外在风度
a.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b.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如何去达到这样的自我修养?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追求君子之风任重道远。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体验。
4.背诵规定的章节。
5.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