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2023-07-05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篇1

  张中波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对国民性的深刻认识和中国社会历史的解剖;学习先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先生对国民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看法

  教学难点:“人的价格”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呢?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打开ppt文件)

  二、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mp3文件),浏览课文(word文档或课本)

  三: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鲁迅先生从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灵魂深处的什么心态?(用原话回答)

  [明确: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用我们的话来说是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奴性心态](点穴式的批评)

  先生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什么人?

  [明确:先生从日常小事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先生的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他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直指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尖锐地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先生用他充满血泪的文字来表明: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进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和心灵忏悔,以获得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的涅磐。“时间已经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重读先生的文章,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激越,热血的沸腾,使我们迷惘的大脑得以清醒,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刑天舞干戚”的战士。]

  2.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或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 明确: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先生独到的发现,虽然有点偏激,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和揭露的彻底性)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老百姓,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 张献忠“一朝得隧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则撕得粉碎” ,批判 )

  3、憧憬未来

  先生希望中国的百姓变奴隶为人,应该采用什么方式?(争)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先生对国民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是反奴性思想,反奴性精神,“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对奴性心态的揭露。怎样才能摆脱奴隶的生活呢?那就是“立人”,先生毕生都为国人成为“人”而疾呼,立国必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心,人立而后凡事举。只有先立人,这个国家才能立起来。(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相关链接

  1、“山东消息”,打一中国现代作家。

  2、鲁迅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树人、作人、建人兄弟仨,原配朱安女士,与许广平有一子周海婴。

  3、文豪,思想先驱,新文化运动主将,骨头最硬,永远的脊梁。(有人暗暗叫他“齐天大圣”)

  4、伟人在他死之后就成了傀儡。他时而是体制的工具,左翼的利剑,时而是右翼的武器。(被混蛋所赞美,不如战死在他手里)

  5、读胡适的书长知识,读鲁迅的书长脾气。(污蔑他是文革的教父,这是思想警察对先生中伤;居然怀疑鲁迅是贩毒的,更是桀犬吠日)

  6、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一副活型也。(林)

  7、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有,就是少有叛徒。20世纪的中国,鲁迅堪称彻头彻尾的叛徒-----他不仅选择了背叛,而且选择了对背叛者的背叛。

  8、悲哉,我中华;奋起,我热血同胞!

  9、like to read your book,you are great!

  10、鲁迅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鲁党)

  11、鲁迅与张国荣齐飞,巴金共周星驰一色!

  四、有关鲁迅的照片

  五、总结:(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

  六、作业:探究性学习:查阅有关史料,了解黄巢、张献忠,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附:板书设计:奴——————(争)——————人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篇3

  吴兆灵  韩其文

  一、课文悟读

  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

  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受到以反传统为主的五四运动根深蒂固地影响而产生的。这一思想的核心正是“改造国民性”。初中所学的《藤野先生》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艺术的介绍,他所写的小说又具体体现了这种思想。表现在杂文上,就是对历史对现实作深入地剖析和无情地鞭挞,这种批判也就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可能性。而鲁迅先生思维过程中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的密切关联,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民族与社会改造的内在的乐观——虽然他也时时表露着失望和愤激。在本文的最后,他这样写到:“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也许在他的头脑中这“第三样时代”还是模糊的,但却像是在黑暗的深夜给读者带来了些许的光亮,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鲁迅先生反传统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因为他是在传统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正来自于他所熟悉的环境和对历史的透彻理解,这样从历史的内部去挖掘历史的致命点,这就是他对历史和现实揭露的深刻、批判的彻底的原因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还提出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我们应该把“现实”当作一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来体悟。“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他是在变迁的历史中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延续与重复,正是因为不满于现实这种简单的延续和重复,作者才振臂高呼要“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二、亮点探究

  1.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探究学习:“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是不是暂时的现象呢?请根据课文语句回答。

  探究学习:不是。有史以来便是这样。作者说“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指的是将人不当人,甚至不及牛马,当“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3.鲁迅先生在文中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三样时代分别是怎样的时代?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

  探究学习:(1)第一样时代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样时代指“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2)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因此,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4.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探究学习: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作者关于人对外在事件内心感受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

  5.这篇杂文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可以说是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试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探究学习:鲁迅的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本文也不例外。文中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浓郁的抒情。作者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了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遭遇;“万分欢喜”“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全文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先生虽然把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其实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属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和事,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或课外知识加以总结归纳。

  研究方法:

  鲁迅先生处于特殊的年代,他是为了特殊的需要而对中国的历史加以概括的。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存在着许多为改变这两个时代而创建新的“第三样时代”(这可能不同于文中的“第三样时代”)的实践者和空头理论者。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初衷或最终目的,但他们的行动和言论确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

  参读书目:

  (1)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

  (2)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3)吴中杰《鲁迅杂文——吴中杰评点》,复旦大学出版社。

  (4)朱晓进《鲁迅文学观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前景调查。

  研究方法:

  (1)深入广大农村作调查研究,特别是那些整天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下,没有第二条收入渠道的广大群众。

  (2)收集资料做纵向的比较。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同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相比较,就会发现令我们潸然泪下的故事和事实。

  参读书目:

  (同“1”)

  3.在这篇杂文中,作家不仅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批判了他们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这种视角可以说贯穿了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始终。结合鲁迅文学创作的其他形式,如散文、小说等来谈谈这一视角的体现,并比较不同文体的表现角度和方法。

  研究方法:

  选取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小说,加以分析总结;有可能的话尽量多读一些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或杂文。

  参读书目:

  同(“1”)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