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学案

2022-03-28

(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 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彼且恶乎待哉
(3) 且适南冥也
5.于
(1)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其名为鹏
(3)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 (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 (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文本研习
1、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 ”,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大” 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 的形象。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言其形,“ ”言其翼,“ ”“ ”“ ”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第2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第3段,从 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 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2层(第4--5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 ”“ ”“ ”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 ”一句承接上文,用“ ”一句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