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2022-01-11【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以】
1.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起提示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