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

2021-07-10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