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 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