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c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最痛楚的认识?
(请用原诗句回答)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四、内容鉴赏:高考资源网.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语:
<<卫风.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去分享古代劳动人民的幸福和甜蜜.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 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 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3、巧用重章手法
第一章以士兵的口吻说:谁说我们没有军衣呢!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周王就要兴师出兵了,修好我们的武器矛戈吧,与你一起共同对敌。
第二章、第三章与第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了少数字词。由于反复咏唱,使得士卒们激昂热烈的爱国情感得以尽情地抒发;又由于少数字数的变换,使得各章的意思也不相同。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创设矛盾:我认为这首诗歌是三首诗歌中质量最下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要求简洁凝炼,而<<无衣>>语句拖沓罗嗦,全诗只需要五句即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你的看法呢?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 b表达的语气 c表达的情感 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