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2019-11-063.欣赏语言,把握感情基调。
鲁迅作品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他的杂文更有个性化特色。一般杂文,以说理抒情为主,语言要好,实在不容易。鲁迅杂文以个性化著称,双关、反语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处处可见幽默、讽刺、嘲笑。而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造成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这就使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无法招架。《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这篇文章的语言力度还表现在用字用词上,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它们准确形象,人木三分,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乏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4.抓住关键,把握文章主旨。
全文由现实写到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从逐层深人中,前后推论说了三个关键语句。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②"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③"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三个关键句,基本上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由此可知,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往往就抓住了总括文章主题思想的钥匙。
二、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组文字,说说画线部分的异同。
a.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b.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划线部分都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但第一句是从百姓所处地位而言,第二句是从统治者残酷统治和压榨百姓而言。
a.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b.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第二部分)
*都指出了青年的使命,但第一句侧重创造新时代,第二句侧重破坏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