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教学设计
2019-10-20通过宗桢和翠远在封锁时的电车上的短暂情事,让人们看到庸常众生的琐屑无聊,而又悲哀的一面,没有思想,循规蹈矩,迷失自我。在这里,爱情不再是鲜亮的旗帜,而是公然调情破闷的幌子。
五、小结
1、“封锁”的寓意
它首先是一个场景—电车遭遇封锁后,车上的一个场景。深层次的暗含人与人心灵之间有形无形的封锁隔阂,以及个体思想受人生常态的压抑状态。
有形的“封锁” 无形的“封锁”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2、写作手法
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 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例如鲁迅笔下“狂人”的倾诉、卡夫卡笔下“甲壳虫”的内心独白、荒诞剧《等待戈多》……
六、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欣赏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随手划出比喻新奇的语句和言深旨远的语句。)
例: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这句话运用比喻联想:“生命像圣经”,像《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一般遥远,因为译来译去的缘故,使人产生“隔膜”。这是翠远在不经意的阅卷中,灵光一闪的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
2、张爱玲作比喻喜欢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由于她善于抓住本体和喻体间最关键的相似点,使得本体立即变得生动可感。
整个的花团簇锦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鸿鸾喜》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倾城之恋》
寿芝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爪。
《金锁记》
3、张爱玲还善于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贯通,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将具象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使意象的情感色彩更为立体。
视觉——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白玫瑰与红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