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2019-10-09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学习程序
★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鼠标指向课题和作者,阅读有关信息。
    二、知识积累  1、阅读全文,学习有关知识。  2、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喻体。研究带号的12个句子,回答:a、哪几个不是比喻句?它们各自是表比较、揣测、举例中的哪一种?b、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各是什么?c、学习“修辞知识”中关于“通感”一节,说一说:比喻句中的哪句属“通感”,后文还有哪一句?为什么?     3、学习“修辞知识”中“语音修辞”一节,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三、整体把握  1、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2、有人评论:(作者) 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你同意吗?为什么?(点击有关资料1-4)3、 有人把本文的重点四五两段概括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什么?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义和结构上与课题有什么区别?4、本文写景特别工细,不但把景物分解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写荷塘和月色时,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从观察角度和描写对象两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写景提纲。5、第五段写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句子是侧面衬托?用哪些事物作衬托? 6、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四、揣摩语言 1、文中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请分析: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的表达作用。[答]      2、词语用得好,不但绘声绘色绘形,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请分析“脉脉”一词在这方面的作用。[答]     3、“踱”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5、“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 (从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前后文风格一致两个角度考虑)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