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革」时期,群众组织分裂为两派,互相攻击,甚至发展为武斗。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做「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这就是「求诸己」原则的运用。事实证明,这对化解矛盾,促进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
社会关系的和谐,对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十分注意这一点,对各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为了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出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自己所应该做的,这也是「求诸己」。在处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中,我们对地方和军队分别提出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的不同的要求,大家都从自己的方面,做自己应做的,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关系就融洽、和谐了。家庭关系亦然。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是写给子女晚辈的。子女在外学习、工作,老父老母在家,要常回家看看;尤其是父母身体不适,更应回家照顾。我的一位同事,因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几年来全靠妻子照顾,妻子也身心交瘁。可是他的两个儿女,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与学生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学说,儿女一心在国外学习工作,事业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话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确实如此,希望儿女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业事业,不愿拖累儿女。现在不少老人不靠子女赡养,主动选择进养老院,就是出于这样的心情。可是从子女的角度来看,这样说就违背了「求诸己」的原则。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无私的,为了抚养子女成人,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到老还体谅子女的困难,不愿增加子女的负担,子女又要怎样回报呢?这是为人子女者所应认真考虑的。这也就是「求诸己」。
总之,要常常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想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不是一昧盯着别人, 要求别人。这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
引自《道德人生漫谈》 作者:钱逊
部分内容略加删修,
钱逊: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