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2019-08-23

2.第二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叙朝廷 召之殷.是按时间 顺序记叙的.故有"前r'''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1].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赶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3].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运。后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侧.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风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 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宇.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 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同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艺终养'''"一句张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徽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四、鉴赏要点讨论: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