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 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③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