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授课实录

2019-04-08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选择了故园中的哪些景物来让我们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的。学生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描写的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肖邦的成熟的作品。
按下回车键,依次出现如下的页面:
 
 
 
在对故园的描写过程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嗅觉以及听觉(树叶在树梢的簌簌的声响),它们体现了肖邦音乐中那种高贵、自然和平和。在这里,我分别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了肖邦的三首乐曲:《船歌》、《f小调叙事曲》和《降b大调前奏曲》。单击页面上的小喇叭可以播放音乐,再次单击小喇叭可以停止播放。

秋天,作者说“别有一番风味”。那么请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关于秋天的描写部分,请注意尤其在情感的表述方面与春夏两季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按下回车,进入如下的页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不少内容,让学生归纳后总结,按下回车键,出现如下内容。这里,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这么多秋的景物中,究竟哪一样招来了作者的思绪?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思绪?”干枯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让我们理解了肖邦的“深沉的郁闷”,想起了“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在这里,树叶是干枯的落叶,发出的是沙沙声。如果说上一节中夏和故园中的树叶的“簌簌的声响”是生的叶的歌的话,这里的沙沙声则是死的叶的叹息。
在这一节中,作为背景音乐的就是文中提及的忧伤的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又称“葬礼进行曲”。
 
按回车进行下面的页面。
 
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为什么这里的秋天却是这样的一个悲秋?1849年10月17日,还不到四十岁的天才――肖邦,逝世于巴黎。四十岁,通常是一个人成熟且最具创造力的时候,然而在人生的这个金色的季节肖邦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和天才永别的季节。

文章写到这里,这四季已经不仅仅是故园的四季了,更是肖邦“生命的四季”。在秋季,肖邦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他将一个怎样的冬天留给了世人呢?
按回车,进入下面一个页面。
在肖邦的《降a大调前奏曲》的伴奏下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第24~27节)。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没有”与“有”。

冬天的肖邦之家“四野茫茫,白雪覆盖”。按回车,进入如下的页面。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这一部分中的“没有”与“有”。按回车,显示下面的页面。
 
提问:肖邦在生命的秋季就已经结束,为什么这里作者说“他还在这里”?
明确: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德居斯太因侯爵所说的“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按回车进入下一页:在音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善无瑕的肖邦,一个无比纯净的灵魂,在与这个纯洁的人“促膝谈心”时,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总结:在这一部分中,对景物的描写与前三季有明显的不同,请学生去寻找。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没有提到任何一首肖邦的曲子。然而作者却说肖邦的“音乐长存”。也就是说,在冬季的肖邦故园中,我们将会在心中听到肖邦的所有的音乐,抑或肖邦的任何的乐曲。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