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2019-03-26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贿秦力亏
板书:弊在赂秦 { } 故曰:弊在“赂”
不贿者以贿者丧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欲无厌 bao
胜负之数 shu 数吕师孟叔侄shu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ong 从散约败zong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词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
b.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和“ ”相比,又用“ ”和“ ”相比,得出“ ”“ ”“ ”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 ”与子孙的“ , , ”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 , ”与秦国的态度“ ”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 ”。
五: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