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课文解读
2019-02-16火车眨眼间就无影无踪了。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傻丫头!”
“值不当的!”
她们像长者那样拍着她的肩膀。
“就怪我磨蹭,问慢了。”香雪可不认为这是一件值不当的事,她只是埋怨自己没抓紧时间。
“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谁叫咱们香雪是学生呢。”也有人替香雪分辩。
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尽管不爱说话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公社中学可就没那么多姐妹了,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说话的内容、姿态与风度),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地回答。之后,又对香雪在这方面的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感到说不出的怜悯和气恼。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可是,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她对铅笔盒的执著追求,表现了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
发展:香雪渴望有铅笔盒,渴望脱贫。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瞧不起她的贫穷,蔑视她和她的小山村。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