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案
2018-12-01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
答案 d
解析 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倾泻 劲健 寄寓 b.斟酌 悲愤 徘徊
c.自宽 精练 华丽 d.慷概 歌谣 风骨
答案 d
解析 概—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答案 c
解析 a.用于夫妻之间;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d.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XX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安徽芜湖火车站就发生了因拥挤致使一名大学生死亡事件,给春运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b.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XX年3月5日开幕,康厚明、胡小燕、朱学芹三位农民工荣幸地担任了人大代表。
c.在世乒赛中,中国女团以3∶1战胜了新加坡队,荣获八连冠。
d.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协要力促“五个和谐”。
答案 c
解析 a.主语不明,应在“给”前面加“这”;b.把“担任”改为“当选”;d.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建议”。
二、文本阅读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回答5~7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 c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 d
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着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