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在时间上只剩下一个点,即叙述者“我”坐在火炉前看着墙上的一个小黑斑的瞬间,小说在时间上是促狭的,与传统的叙事小说完全对立,仅在心理空间上延伸与发展。随着叙述者将斑点假设为不同的东西,“我”的思绪的自由发展与想像的共同作用,建构起几个并置的心理空间,它们互不相同又相毗邻,各个空间都有自己的主色彩,同时内部又包含着无数的印象与感觉的细节、思想与感受的碎片。这里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喜剧性、悲剧性、爱情事件以及符合公认格式的灾难性的结局,叙述者“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的绝对中心与绝对权威,什么外在的东西也左右不了它。它任意地倾泻、流动。从细节上看,有的小节似乎并无深刻的含义,从印象上看,有的显得是那样的不经意,然而,所有跳跃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感,则能产生效应,它能牵动读者的思绪,引发读者的情感。思绪飘忽的那份轻灵,似真似幻的那份意境,漫不经心中包含的执著,绵里藏针的那份尖锐,远离世俗的精神世界的那份纯净,都不能不令人惊叹,它具有深深的感染力。
让我们再次回到伍尔夫的宗旨:“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
应该说,伍尔夫很有见地地在理论上为小说家提出了这一新的任务,而她自己以《墙上的斑点》成功地实践了她的理论,出色地完成了她所提出的任务。
《墙上的斑点》告诉人们:这就是小说,这就是现代小说。
四、 结构特点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巩固练习
1. 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2.概括《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共六次。 a .“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b.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c.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d.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f.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