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而徐趋 《战国策•赵策》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提刀而立 《庄子•养生主》 表示偏正(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 《荀子•强国》 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你,你的
二、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2、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三、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