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解读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之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此行朱子与刘充父等朋友“皆赋诗以纪其胜”,而且又“叙次其详如此”。作者如此反复详尽地去记状此游,目的就是为了“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谥号 “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背景纵览
朱熹一生中多半时间是在山中度过的,他性喜山水景物,“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外,竟日目不瞬。”他还自称:“予少好佳山水异甚,而自中年以来,即以病衰,不克逞其志于四方。”所以朱熹除了写山水诗以外,也留下了许多山水文,其中多有佳作。例如《云谷记》《卧龙庵记》《庐山记》等,写得最出色的一篇当推《百丈山记》。
《百丈山记》是一篇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完全可以与唐宋八大家的那些写景精品相媲美。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借景寓理的成分,朱熹完全被自然美景吸引、征服了,他至少是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理学家身份,所以竟没有象通常那样在写景之余发一通议论,也没有在描写中融入什么哲理。他只是兴致淋漓地描绘所见所闻。这样,朱熹散文中经常充溢的实用功能就完全让位于审美功能了,所以一向被压抑着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字词梳理
1.字音
壑(hè) 磴(dèng) 淙(cóng) 瞰(kàn) 蹑(niè) 庵(ān) 庳(bì)
隘(ài) 罅(xià) 潺(chán) 峭(qiào) 瀵(fèn) 璀粲(cuǐ càn) 祠(cí)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义
绝壑:深险的山谷。
控:控扼,引接。
磴:石台阶。
度:越过。
循:顺、沿。
淙下:涧水发出淙淙的声音流下。
溅溅:水疾流时发出的声音。
山门:寺庙多在山林,在通往庙宇的引道上设立外门,称“山门”。
瞰:俯视。
蹑:踩。
庵:僧尼敬佛住的小屋。后多指尼姑修行的小庙。
卑庳:低矮。庳:原作“痺”,误。
迫隘:狭窄。
罅:缝隙。
并注:一同流入。
潺潺:流水声。
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瀵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璀粲:光彩鲜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薄:迫近。
径:小路。
神祠:祭神的祠堂。
叙次:依次叙述。
5.通假字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纪”通“记”。
6.一词多义
7.词类活用
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