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