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李白诗四首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