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在延用了这个中世纪丹麦悲剧的基本框架的同时,又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容。剧中对丹麦社会状况的描写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现实。丹麦宫廷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冲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矛盾。17世纪初的英国,正是伊丽莎白王朝(1558~1603)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无遗。女王年老无嗣已使王位继承权问题日益尖锐;圈地运动又导致乞丐遍地,民不聊生。16XX年詹姆士一世继位,更使一向敏感的宗教问题日益突出。原先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激化了,伊丽莎白时代令英国人颇为自豪的繁荣安定已经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激烈的动荡不安。文艺复兴运动所竭力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正徘徊于破灭的边缘。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本能地对这一迅速变化的社会现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他从此前的历史剧和喜剧创作中走出来,以其犀利凝重的笔触来描绘时代的阴影,呼唤理想的回归。面对当时英国政治及社会的黑暗,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向英国人民大声疾呼:“丹麦是一所牢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然而,认识上的局限又使他对社会的前途感到迷茫。并且这种矛盾和痛苦在当时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着相当广泛的代表性,在他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身上也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哈姆莱特身上有着为人文主义者所赞赏的种种美德。他爱好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深邃的思考,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是道德的典范、国家的希望。奥菲莉娅曾把他描述为“朝臣的眼晴、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身为王子,却能体察民间疾苦,为人民所爱戴,他曾十分感慨地说道:“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庭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他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王子,他给奥菲利娅写过这样感情炽烈的情书: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赋予了他很多其他的优点,他拥有强健英武的体魄,他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等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青年,在出场时却显得郁郁寡欢,满面愁容。先王的死和王后的再嫁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本来在他的心目中,老哈姆莱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这梦幻般的美好景象怎么会突然就变得如此龌龊不堪呢?他感到自己难以承受了,以至于希望“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但是失望并不意味着消沉。当哈姆莱特从父亲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便决心要复仇了。然而对手的强大、世态的炎凉又使他预感到力不从心,前途难料,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为了不让对手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假扮疯癫,闪烁其词地与其周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哈姆莱特实施复仇的过程是迟缓的,举棋不定的。他时常为自己的犹豫和彷徨感到痛苦不堪。他在听了一个伶人声泪俱下地念了关于一个老国王被杀的故事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连那伶人都不如,只不过是“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