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③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六)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