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教案

2023-09-09

《漏》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以及故事中“漏”的实际含义。

  2、细致观察画面,对角色的心理活动进行猜测与推理,并大胆表述。

  3、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萌发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绘本图书,在这本绘本图书的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师:老爷爷、老奶奶在干嘛?为什么抬头?表情是什么样?

  3、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爷爷奶奶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二、播放PPT,观察图片,了解故事。

  1、出示图片。师:看,有个什么动物呀?驴长的怎么样?除了驴还有谁?

  2、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3、出示图片。师:这时,谁来了。还有谁?他会是谁呢?为什么是小偷?(瞧那贼溜溜的眼睛像什么人啊?)

  4、出示图片。师:老虎和小偷看到了这么肥的的驴心里都是怎么想的?(幼儿讲述,师贴图。)

  5、出示课件图片。师:晚上。他们来了。老虎怎么来?(偷偷摸摸,趴着来的。)小偷怎么来?眼睛为什么向后看?(东张西望)为社么戴帽子?(模仿小偷的动作。)

  6、出示图片:老虎在干什么?(墙破了,挖墙角)小偷在干什么?(屋顶上,扒开屋顶)

  7、出示图片。王老汉被惊醒了,起床了。奶奶呢?(有点醒,半梦半醒)。奶奶说:。那漏是什么意思呢?

  8、老虎明白漏的意思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什么情况下才抓这头啊!)小偷呢?师讲述老虎和小偷的心里活动。

  9、出示图片。小偷掉那里?从哪里看出来?他们俩吓的边跑边喊:“哎呀,是漏啊。”他们认为漏是什么?(旋风 石头)

  10、下雨了,老虎和小偷还想着大胖驴,一回头老虎和小偷碰了面,老虎认为谁是漏,小偷认为谁是漏。遇到后她们心里怎么样。

  三、完整阅读,找出故事的结局。

  1、师:故事还没有完,大胖驴被吃掉、偷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漏到底是什么呢?

  2、师:这个故事中的老虎和小偷怎么样?真愚蠢真笨,这故事可真有趣,真搞笑。

  3、师:今天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漏》。老师示范书写“漏”边说边讲解漏子的结构。

  活动反思: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我在这个环节准备了玩沙的筛子,当孩子们分不清是“漏”还是“肉”时,我让孩子观察“沙子从筛子里漏下来的情景”,当我再问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漏了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漏沙的漏”。

  故事《漏》中有三处精彩的画面,分别是情节推进发展的三个**段:一是小偷从屋顶紧张摔落到老虎背;二是小偷和老虎因为害怕狂奔撞树后复又被雨淋后回头的相视;三是最终滚落山坡后的直面相对。而这三幅图中的仅有的人物语言分别就是三句话:哎呀,是漏呀!啊,“漏”又来了!“漏”啊!三句话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三次分别从小偷和老虎的嘴里说出,一次比一次滑稽、一次比一次幽默、也一次又一次的将故事推向趣味的极致。

  在活动的结尾,将汉字“漏”用画图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是一个房子,外面下雨了,里面也有雨,这个字念什么?孩子们大声地说:“漏”,激发孩子们对中国汉字的喜爱之情。如果我能在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地方插入相应的音效,可能会更加吸引孩子的感官。

  小百科:漏是指物体由孔或缝透过。

《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脊、颠、旋等9个生字,学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喂、贼两个字,喂不要都加一撇,贼不要漏掉一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能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读故事,引导他们回忆曾经读过的故事,发现故事的特点,比如故事里的动物会说话,故事里的人物很可爱,故事的情节很有趣等等,唤起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2.出示课题。(漏),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有趣的故事——《漏》,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特别,只有一个字,但是这篇故事却很长,需要我们慢慢读,请看预习提示:

  (1)借助注音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认读思考: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老虎和贼认为“漏”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脊背胸脯窟窿翻山越岭走南闯北旋风

  预设点『』:

  (1)“脊背”的“脊”应读三声。

  (2)“窟窿”第二个字读轻声。

  (3)“颠”这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应读diān,不要读错。

  3.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7.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8.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9.指导书写“喂”。提示口字旁占左上半格,不宜写大,右下部分不是“衣”,注意不要多加笔画。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得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而不是“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再读故事

  1.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怕(漏雨)

  2.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怪物、可怕的动物等,所以用引号引起来。

  3.师提问:同是漏,因为理解不同,所以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那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里除了有老爷爷、老婆婆、老虎、贼、还有谁?(小胖驴)谁能看着黑板,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老爷爷、老婆婆养了一头,老虎、贼啊都惦记。

  老虎和贼正在,却听老婆婆说怕。

  它们听见赶紧,一直到了。

  贼下树,虎回走,它俩树下,吓得大喊啊!

  驴圈里,在吃草,老婆婆的屋顶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尝试回忆文章,将主要内容补全,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做准备。】

  二、理清层次,梳理文意

  同学们小小年纪却这么厉害,老师给大家省掉了那么多的内容,大家都能把主要内容补全,真是太会读书啦!

  1.学习1-2段,感受小胖驴的诱人

  老师对小胖驴很感兴趣,特别想知道小胖驴长什么样,谁能给老师讲讲?(生讲)

  文: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

  师:除了这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这小毛驴的哪个部位最诱人?(肚子圆圆的)

  师:看看这胖胖的小毛驴,这么诱人,老虎想肉很好吃……;贼想卖个好价钱……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直观感受小胖驴的诱人,想象老虎和贼的垂涎欲滴。】

  2.学习3-5段,“偷”。

  所以他们都要去偷『』,终于有一天,他们要行动了,谁接着讲?(2生讲)

  它们好厉害,一会儿就挖了个窟窿,小毛驴危险了,很快就要成为老虎的盘中餐,成为贼的摇钱树了,关键时刻,谁接着讲?(两生讲)

  就这样,几句对话就让小胖驴转危为安。

  文: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师范读)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谁来当老爷爷?谁来当老婆婆?老虎呢?贼呢?老师来当旁白。

  你看看,贼和老虎本事好大,贼走南闯北什么都听过,老虎翻山越岭,什么都见过,他们却不知道漏是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

  【设计意图:感受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带学生更深层次的走入情景。】

  3.学习6-12段,“逃”

  他们越想越害怕,就想赶紧逃,可别让“漏”捉到,谁来讲讲他们是怎么逃的?(两生讲)

  文: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它们为什么这么远拼命的跑?(它们觉得漏可怕的漏就在后面追着呢)而且,贼觉得这个漏跑得真快,跟旋风一样,一刻也不停;老虎觉得这个漏抓的真紧,就像粘胶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越想越怕,越怕越跑,它们跑过……跳过……穿过……

  它们就这样一直跑到了歪脖树,谁来讲讲这幅图(“砰”一声,老虎撞到树上;“嗵”一声,贼跳上树,还掉了一只鞋子。)这一幅呢?(好险呐)

  文: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想象老虎和贼奔跑时的惊慌失措,解脱时的如释重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片,锻炼口语表达。】

  4.学习13-18段,“遇”

  他们就这样放弃了吗?没有,谁接着讲

  说的真好,老虎还想吃小胖驴,就往回走,贼还想偷小胖驴去卖钱,就要下树,结果他们又在树下相遇了,(图片,小偷一回头,老虎一抬头,都吓得大喊“哎呀,漏又来啦!”小偷手一松,老虎腿一软,咕噜咕噜滚下山)

  你瞧瞧,这一晚上,他们冒着雨,跑啊跑,跑过山,跑过河,还撞过树,贼成什么样了?老虎呢?(描述图片)

  你们把自己当成老虎和贼……大喊一声“漏啊!”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设计意图:经过一晚上的折腾,老虎和贼都疲惫不堪,贼衣衫破烂,老虎也没了往日的威风,如此这般都是因为“漏”。】

  5.学习19-20段,小胖驴

  文:天快亮了,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师范读)

  老爷爷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又漏雨了!

  总结:同学们,看看黑板,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是怕屋顶漏雨,结果却吓跑了老虎和贼,这叫做“歪打正着”;老虎和贼听到‘漏’,吓得到处跑,这叫“作贼心虚”,整整一个晚上,小毛驴都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待着,这样“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老虎和贼的狼狈与小胖驴的悠闲形成对比,可怕的“漏”与屋顶漏雨形成对比,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三、整理思路,复述文章

  1.复述: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等等(部分或全篇)

  2.续写:你想对老爷爷和老婆婆、老虎和贼、小胖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从有趣的故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板书设计:

  

  老爷爷老婆婆 漏歪打正着

  小胖驴 安然无恙

  老虎贼 “漏”做贼心虚

《漏》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判断能力。

  2、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

  3、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用饮料瓶制作的沙漏若干。

  2、钻有不同漏洞的瓶盖若干。

  3、记录单、笔若干。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

  难点:制作一个比原来流的快的沙漏。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沙漏

  1、认识沙漏,并提出猜测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一种新的工具来玩沙,你们看!

  这是沙漏,它是由两只粘在一起的瓶子组成的,下面的一个瓶子里有沙。请你们猜猜,如果我把瓶子倒过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2、幼儿操作,进行论证

  (1)、操作

  师:到底谁猜的对呢?请你们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试一试,玩一玩。

  (2)、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那么,沙是从哪里漏下来的?

  (3)、小结

  师:原来沙是从瓶盖上的洞口流下来的,看看,它有几个洞?哦!有两个洞!

  (师打开一只瓶子让幼儿观察瓶盖是否真的有洞,数数有几个,引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沙漏

  1、设疑讨论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沙流的快一些呢?(幼儿讨论)

  2、实验交流

  ⑴、进行实验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做好的沙漏,还有一个装有沙子的瓶子,一个空瓶和盖子,要请你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做一个比原来沙漏流的快的沙漏,并进行记录。

  老师要提醒你们,制作的时候把你们选的盖子先旋在装有沙的瓶子里,然后将空瓶倒着再旋在盖子上。

  (幼儿和同伴合作,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教师观察幼儿的实验情况,如幼儿是否把自制的沙漏和原来的作了比较,询问孩子为什么采取这种方法。)

  ⑵、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谁愿意来告诉大家?(结合记录单)

  ⑶、再次实验

  幼儿再次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⑷、师生共同总结:原来洞口多了,可以使沙子流的多,时间花的少,所以速度就快了。

  (三)、引发新问题

  今天,小朋友都开动脑筋制作了一个比原来漏的快的.沙漏,那么你有办法制作一个比原来漏的慢一些的沙漏吗?

  等到区域活动时,我们再来制作,好吗?

《漏》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1、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画面。2、大胆想象,乐意帮助故事中的爷爷奶奶设计一座新房子。3、体验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乐趣。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漏》     绘画纸    蜡笔三、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①    师:小朋友们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示绘本<<漏>>)②    师:这本书的题目叫什么?2、播放课件,让孩子们一边跟着讲述一边用动作表现出来。①“漏”是什么意思?故事里的小偷、老虎为什么听到“漏”都要跑呢?②老奶奶、老爷爷的房子为什么要“漏”?③老奶奶、老爷爷住着“漏”的房子,你感觉怎么样?④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老爷爷、老奶奶?3、为故事中的老爷爷老奶奶设计新房子。(1)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一座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房子。4、展示作品。(1)把漂亮的房子送给爷爷奶奶。(2)送时想一句好听的话,让爷爷奶奶高兴。5、整理桌面,结束。  《漏》这个故事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情节,我们下次再来画一画好吗? 

《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脊、颠、旋等9个生字,学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喂、贼两个字,喂不要都加一撇,贼不要漏掉一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能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读故事,引导他们回忆曾经读过的故事,发现故事的特点,比如故事里的动物会说话,故事里的人物很可爱,故事的情节很有趣等等,唤起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2.出示课题。(漏),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有趣的故事——《漏》,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特别,只有一个字,但是这篇故事却很长,需要我们慢慢读,请看预习提示:

  (1)借助注音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认读思考: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老虎和贼认为“漏”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脊背、胸脯、窟窿、翻山越岭、走南闯北、旋风

  预设点:

  (1)“脊背”的“脊”应读三声。

  (2)“窟窿”第二个字读轻声。

  (3)“颠”这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应读diān,不要读错。

  3.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7.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8.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9.指导书写“喂”。提示口字旁占左上半格,不宜写大,右下部分不是“衣”,注意不要多加笔画。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得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而不是“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再读故事

  1.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怕(漏雨)

  2.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怪物、可怕的动物等,所以用引号引起来。

  3.师提问:同是漏,因为理解不同,所以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那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里除了有老爷爷、老婆婆、老虎、贼、还有谁?(小胖驴)谁能看着黑板,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老爷爷、老婆婆养了一头,老虎、贼啊都惦记。

  老虎和贼正在,却听老婆婆说怕。

  它们听见赶紧,一直到了。

  贼下树,虎回走,它俩树下,吓得大喊啊!

  驴圈里,在吃草,老婆婆的屋顶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尝试回忆文章,将主要内容补全,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做准备。】

  二、理清层次,梳理文意

  同学们小小年纪却这么厉害,老师给大家省掉了那么多的内容,大家都能把主要内容补全,真是太会读书啦!

  1.学习1-2段,感受小胖驴的诱人

  老师对小胖驴很感兴趣,特别想知道小胖驴长什么样,谁能给老师讲讲?(生讲)

  文: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

  师:除了这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这小毛驴的哪个部位最诱人?(肚子圆圆的)

  师:看看这胖胖的小毛驴,这么诱人,老虎想肉很好吃……;贼想卖个好价钱……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直观感受小胖驴的诱人,想象老虎和贼的垂涎欲滴。】

  2.学习3-5段,“偷”。

  所以他们都要去偷,终于有一天,他们要行动了,谁接着讲?(2生讲)

  它们好厉害,一会儿就挖了个窟窿,小毛驴危险了,很快就要成为老虎的盘中餐,成为贼的摇钱树了,关键时刻,谁接着讲?(两生讲)

  就这样,几句对话就让小胖驴转危为安。

  文: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师范读)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谁来当老爷爷?谁来当老婆婆?老虎呢?贼呢?老师来当旁白。

  你看看,贼和老虎本事好大,贼走南闯北什么都听过,老虎翻山越岭,什么都见过,他们却不知道漏是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

  【设计意图:感受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带学生更深层次的走入情景。】

  3.学习6-12段,“逃”

  他们越想越害怕,就想赶紧逃,可别让“漏”捉到,谁来讲讲他们是怎么逃的?(两生讲)

  文: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它们为什么这么远拼命的跑?(它们觉得漏可怕的漏就在后面追着呢)而且,贼觉得这个漏跑得真快,跟旋风一样,一刻也不停;老虎觉得这个漏抓的真紧,就像粘胶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越想越怕,越怕越跑,它们跑过……跳过……穿过……

  它们就这样一直跑到了歪脖树,谁来讲讲这幅图(“砰”一声,老虎撞到树上;“嗵”一声,贼跳上树,还掉了一只鞋子。)这一幅呢?(好险呐)

  文: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想象老虎和贼奔跑时的惊慌失措,解脱时的如释重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片,锻炼口语表达。】

  4.学习13-18段,“遇”

  他们就这样放弃了吗?没有,谁接着讲

  说的真好,老虎还想吃小胖驴,就往回走,贼还想偷小胖驴去卖钱,就要下树,结果他们又在树下相遇了,(图片,小偷一回头,老虎一抬头,都吓得大喊“哎呀,漏又来啦!”小偷手一松,老虎腿一软,咕噜咕噜滚下山)

  你瞧瞧,这一晚上,他们冒着雨,跑啊跑,跑过山,跑过河,还撞过树,贼成什么样了?老虎呢?(描述图片)

  你们把自己当成老虎和贼……大喊一声“漏啊!”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设计意图:经过一晚上的折腾,老虎和贼都疲惫不堪,贼衣衫破烂,老虎也没了往日的威风,如此这般都是因为“漏”。】

  5.学习19-20段,小胖驴

  文:天快亮了,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师范读)

  老爷爷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又漏雨了!

  总结:同学们,看看黑板,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是怕屋顶漏雨,结果却吓跑了老虎和贼,这叫做“歪打正着”;老虎和贼听到‘漏’,吓得到处跑,这叫“作贼心虚”,整整一个晚上,小毛驴都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待着,这样“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老虎和贼的狼狈与小胖驴的悠闲形成对比,可怕的“漏”与屋顶漏雨形成对比,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三、整理思路,复述文章

  1.复述: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等等(部分或全篇)

  2.续写:你想对老爷爷和老婆婆、老虎和贼、小胖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从有趣的故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板书设计:

  27.漏

  老爷爷、老婆婆、漏、歪打正着

  小胖驴、安然无恙

  老虎、“漏” 、作贼心虚

《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的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能说出自己觉得的最有意思的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教师简介民间故事的含义。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了解民间故事《漏》,感受其趣味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字词。(带注音)

  (2)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领读、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字词。(领读、男女合作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师总结)

  (1)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老虎和贼。

  (2)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3)老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老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4)贼和老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5)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交流二: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老虎和贼。

  (1)课件出示: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2)老虎和贼听了老公公和老婆婆的对话会怎样想呢?(贼和老虎都很害怕)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读出老虎和贼的疑惑和胆怯)4.老公公和老婆婆口中的“漏”是指的什么?老虎和贼理解的“漏”指的是什么呢?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喂”字不要多写一撇;“贼”字不要少写一撇;“狼”字要把反犬旁写好;注意“厉”和“历”的区别)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老虎和贼被老公公和老婆婆口中说的“漏”给吓跑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交流三: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师过渡:老虎跑哇,跑哇,累得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时看到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1)课件出示:老虎想:“‘漏’真厉害……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老虎和贼想摆脱“漏”的迫切心情。

  (3)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他们都想尽快地摆脱“漏”,他们都摆脱“漏”了吗?

  2.交流四:老虎甩掉贼,贼蹿上树。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终于”感受老虎和贼摆脱“漏”以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2)老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连忙”“赶紧”,感受老虎和贼又一次遇到“漏”以后惊慌的心情。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交流五:贼和老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齐读课文第18自然段,抓住词语“惊慌”,感受老虎和贼当时的狼狈样子。

  4.交流六: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话可不能只听一半,不然会闹出大笑话。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交流,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文中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文中的老虎和贼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教学板书]

  漏——漏雨老公公、老婆婆谈论

  漏——怪物老虎和贼误解

  教学反思

  《漏》是根据闽南民间故事《虎怕漏》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从质疑引路、用心倾听、乐于表达、主动探察等四个方面感悟故事的趣味性。总之,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

《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准8个生字,会写13个会写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开头、发展、结尾、经过,感受故事的奇处环生,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

  4.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文。

  5.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传说的艺术特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征?(①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②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③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④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板书课题:漏,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了解民间故事《漏》,感受其趣味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婆婆 脊背 盗贼 莫非 颠倒 粘胶 旋风 纵身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会写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喂”字不要多些一撇;“贼”字不要少写一撇;“狼”字要把反犬旁写好;注意“厉”和“历”的区别。)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读拼音,写词语。

  lòu shuǐ

  ( )

  wèi lǘ

  ( )

  lì hài

  ( )

  zhān jiāo

  ( )

  jǐ bèi

  ( )

  zòng shēn

  ( )

  2.比一比,组词语。

  胖( )伴( )

  狼( )浪( )

  抱( )饱( )

  偏( )遍( )

  莫( )漠( )

  贼( )贱(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1-9自然段。)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10-11自然段。)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12-17自然段。)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18自然段。)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19-20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从前;地点:山脚下;人物:老爷爷、老婆婆、虎、贼。)

  5.交流三: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1)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情况怎样?(下着蒙蒙小雨。)为什么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写“漏”做了铺垫。)

  (2)这部分课文出了描写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描写了什么?(老爷爷和老婆婆的语言,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动作等。)

  (3)这样的天气虎和贼来这里做什么?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4)老爷爷和老婆婆说了什么?

  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指导朗读,读出老婆婆的无奈。)

  (5)如果当时你就在窗外,你以为“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6)老虎和贼听了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对话会怎样想呢?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疑惑和胆怯。)

  (7)接着发生了什么?虎和贼又是怎么想的?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指导朗读,读出虎和贼的惊慌失措和狼狈。)

  (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交流三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板书: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2)老虎跑哇,跑哇。累得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时看到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他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窜上去,好逃命。”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虎和贼想摆脱“漏”的迫切心情。

  7.交流四: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1)谈话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都想尽快地摆脱“漏”,他们都摆脱“漏”了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2)虎蹭贼,贼上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终于”感受虎和贼摆脱“漏”以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3)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连忙”、“赶紧”感受虎和贼又一次遇到“漏”以后惊慌的心情。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8.交流五: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齐读课文第18自然段,抓住词语“惊慌”感受虎和贼当时的狼狈样子。(板书: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9.交流六: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1)老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板书: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2)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

  ①感受一:闽南语言的艺术效果

  课文是根据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改写的,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尤其是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老婆婆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故事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②感受二:不要只听半句

  阅读链接《只听半截话的灰灰》

  小白兔灰灰是个急性子,听话只听半截,另半截全凭自己胡猜。为此妈妈不知批评了他几次,可他总是不改。

  一天早晨,灰灰上幼儿园前,听到收音机里说“今天天气晴……”就高高兴兴地背起小背包上幼儿园了。走到路上,灰灰奇怪了:咦,小朋友们怎么都带着小伞?我知道了,他们一定没听今天的天气预报。

  谁知,中饭后,风刮起来了,不一会天空就乌云密布,浙淅沥沥下起雨来。该离园了,小朋友都打着伞走了,灰灰因为没带伞,只好等妈妈来接。

  路上,灰灰告诉妈妈:“妈妈,今天的天气预报错了!”妈妈说:“天气预报没错,是你只听了半截话。收音机里说,今天天气晴转阴,午后有小雨。多次跟你说,听话要听完整!”一听妈妈又唠叨开了,灰灰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

  又一天,灰灰正在家门口玩,小鹅白白急匆匆地跑过来,说:“灰灰,灰灰,你妈妈出车祸了……”灰灰一听,“哇”的一声哭了,转身就跑去找爸爸。一进爸爸办公室的门,灰灰就哭起来:“爸爸,爸爸,不好了,妈妈被车撞死了。”爸爸一听,拉起灰灰就往医院跑。半路上只看见小鹅白白搀着兔妈妈走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呀,小兔灰灰又只听了半截话,小鹅白白本来要告诉灰灰的是:“你妈妈出车祸了,不过还好,只是擦破点皮,她让你去接她回家。”但小兔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拔腿跑了,于是小鹅白白只好自己去接兔妈妈了。

  爸爸严肃地对灰灰说:“孩子,你看,只听半截话害得妈妈‘死’了一回。如果再不改,将来不定会出什么更大的错呢!”小兔灰灰低下了头说:“以后我再也不听半截话了。”

  10.分角色朗读全文。

  1.照样子写词语。

  (1)翻山越岭(含有动词)

  (2)走南闯北(含有椅子反义词

  (3)安安稳稳(AABB)

  三、拓展交流,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文中的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文中的虎和贼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哪部分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4.学生练习复述全文。

  2.按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排队。

  ( )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 )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 )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 )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民间故事,如猫狗结怨、老鼠嫁女等。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漏

  (1)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2)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3)虎蹭贼,贼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4)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5)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

  《漏》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闽南民间故事《虎怕漏》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趣味性,并有所感悟。

  一、质疑引路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而获取知识。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用心倾听

  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从课堂上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别人在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乐于表达

  中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求他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言、积极发言。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说话、善于表达。

  四、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识字方法的探究到对课文延伸的探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揣摩朗读时应运用不同的语气。整节课都是师生合作,自主参与的一种学习过程。

  总之,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

《漏》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浓、淡墨的形式绘画故事“漏”中有趣的画面。

  2.乐意大胆讲述,感受故事的诙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次我们一起看了哪本故事书?(电脑上出示故事封面图画)

  你最喜欢小电脑里的哪一张图画?为什么喜欢?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哪里好笑?(教师请两到三位幼儿回答。)

  二、交代课题

  师:今天,老师用国画的方法,把一些有趣的画面画了下来,请你们来看一看。(出示已贴在黑板上面的范画)

  师:哪些地方用了浓墨?(轮廓,线条用的是浓墨)

  淡墨呢?(里面晕染用的是淡墨)

  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幅画,他们的方法都一样吗?

  师:那我们在画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使画面变得更有趣呢?

  1. 大胖驴的肚子要画的大大的。

  2. 老虎看见大胖驴的时候,表情怎么样?(皱着眉头)小偷呢?(牙齿都露出来了)

  3. 骨碌骨碌滚下山的速度很快,变成了两个圈圈。老虎的圈圈画的大一些,小偷的圈圈画的小一些。

  师: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三、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小狼豪沾浓墨站起来跳舞,大狼毫喝饱淡墨躺下来画。

  四、教师讲评

  1.说说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哪里有趣?

  2.猜猜别人的画

  师:你觉得他画的有趣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整理、结束课时

  师:漏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画面,下次我们再来画一画,好吗?

《漏》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沙子的流动性。

  2.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两两相同的矿泉水瓶若干(瓶口大小不一)、沙子、秒表

  制作方法

  (1)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为一组,在其中一个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沙子。

  每组瓶子中装入的沙子数量不变。

  (2)分别将每组矿泉水瓶的瓶口相对并用透明胶带扎紧,可以在瓶身做简单的装饰,沙漏即制作完成。

  实验操作

  (1)请幼儿倒转一组沙漏,观察沙子的流动,记录沙子流完的时间。

  (2)请幼儿同时倒转多个瓶口大小不等的沙漏,比较它们流完的不同时间。

  (3)教师在制作沙漏时,用剪刀在瓶盖上戳洞,洞有大有小,可以有两个或三个洞

  (4)在同时倒转沙漏的过程中,请幼儿观察、比较瓶盖眼大小与沙子流速的关系。

  指导建议

  1.定期检查沙漏,避免沙漏漏沙。

  2.可以请幼儿自选沙漏进行比赛,看谁的沙漏沙子流得速度快,提醒幼儿要同时倒转沙漏,确保实验效果的准确性。

  3.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沙子的流速,并能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4.鼓励大班幼儿自制沙漏。

  5.搜集资料向幼儿介绍沙漏的`历史,知道沙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漏》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脊、颠、旋等9个生字,学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喂、贼两个字,喂不要都加一撇,贼不要漏掉一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能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读故事,引导他们回忆曾经读过的故事,发现故事的特点,比如故事里的动物会说话,故事里的人物很可爱,故事的情节很有趣等等,唤起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2.出示课题。(漏),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有趣的故事——《漏》,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特别,只有一个字,但是这篇故事却很长,需要我们慢慢读,请看预习提示:

  (1)借助注音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认读思考: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老虎和贼认为“漏”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 脊背? 胸脯? 窟窿? 翻山越岭? 走南闯北 旋风

  预设点:

  (1)“脊背”的“脊”应读三声。

  (2)“窟窿”第二个字读轻声。

  (3)“颠”这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应读diān,不要读错。

  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生字组词,巩固识字。指导书写“喂”。提示口字旁占左上半格,不宜写大,右下部分不是“衣”,注意不要多加笔画。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得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而不是“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再读故事

  1. 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怕(漏雨)

  2.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怪物、可怕的动物等,所以用引号引起来。

  3.师提问:同是漏,因为理解不同,所以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那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里除了有老爷爷、老婆婆、老虎、贼、还有谁?(小胖驴)谁能看着黑板,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老爷爷、老婆婆养了一头( ),老虎、贼啊都惦记。

  老虎和贼正在( ),却听老婆婆说怕( )。

  它们听见赶紧( ),一直到了( )。

  贼下树,虎回走,它俩树下( ),吓得大喊( )啊!

  驴圈里,( )在吃草,老婆婆的屋顶( )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尝试回忆文章,将主要内容补全,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做准备。】

  二、理清层次,梳理文意

  同学们小小年纪却这么厉害,老师给大家省掉了那么多的内容,大家都能把主要内容补全,真是太会读书啦!

  1.学习1-2段,感受小胖驴的诱人

  老师对小胖驴很感兴趣,特别想知道小胖驴长什么样,谁能给老师讲讲?(生讲)

  文: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

  师:除了这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这小毛驴的哪个部位最诱人?(肚子圆圆的)

  师:看看这胖胖的小毛驴,这么诱人,老虎想肉很好吃……;贼想卖个好价钱……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直观感受小胖驴的诱人,想象老虎和贼的垂涎欲滴。】

  2.学习3-5段,“偷”

  所以他们都要去偷,终于有一天,他们要行动了,谁接着讲?(2生讲)

  它们好厉害,一会儿就挖了个窟窿,小毛驴危险了,很快就要成为老虎的盘中餐,成为贼的摇钱树了,关键时刻,谁接着讲?(两生讲)

  就这样,几句对话就让小胖驴转危为安。

  文: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师范读)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谁来当老爷爷?谁来当老婆婆?老虎呢?贼呢?老师来当旁白。

  你看看,贼和老虎本事好大,贼走南闯北什么都听过,老虎翻山越岭,什么都见过,他们却不知道漏是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

  【设计意图:感受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带学生更深层次的走入情景。】

  3.学习6-12段,“逃”

  他们越想越害怕,就想赶紧逃,可别让“漏”捉到,谁来讲讲他们是怎么逃的?(两生讲)

  文: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它们为什么这么远拼命的跑?(它们觉得漏可怕的漏就在后面追着呢)而且,贼觉得这个漏跑得真快,跟旋风一样,一刻也不停;老虎觉得这个漏抓的真紧,就像粘胶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越想越怕,越怕越跑,它们跑过……跳过……穿过……

  它们就这样一直跑到了歪脖树,谁来讲讲这幅图(“砰”一声,老虎撞到树上;“嗵”一声,贼跳上树,还掉了一只鞋子。)这一幅呢?(好险呐)

  文: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想象老虎和贼奔跑时的惊慌失措,解脱时的如释重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片,锻炼口语表达。】

  4.学习13-18段,“遇”

  他们就这样放弃了吗?没有,谁接着讲

  说的真好,老虎还想吃小胖驴,就往回走,贼还想偷小胖驴去卖钱,就要下树,结果他们又在树下相遇了,(图片,小偷一回头,老虎一抬头,都吓得大喊“哎呀,漏又来啦!”小偷手一松,老虎腿一软,咕噜咕噜滚下山)

  你瞧瞧,这一晚上,他们冒着雨,跑啊跑,跑过山,跑过河,还撞过树,贼成什么样了?老虎呢?(描述图片)

  你们把自己当成老虎和贼……大喊一声“漏啊!”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设计意图:经过一晚上的折腾,老虎和贼都疲惫不堪,贼衣衫破烂,老虎也没了往日的威风,如此这般都是因为“漏”。】

  5.学习19-20段,小胖驴

  文:天快亮了,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师范读)

  老爷爷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又漏雨了!

  总结:同学们,看看黑板,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是怕屋顶漏雨,结果却吓跑了老虎和贼,这叫做“歪打正着”;老虎和贼听到‘漏’,吓得到处跑,这叫“作贼心虚”,整整一个晚上,小毛驴都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待着,这样“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老虎和贼的狼狈与小胖驴的悠闲形成对比,可怕的“漏”与屋顶漏雨形成对比,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三、整理思路,复述文章

  1.复述: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等等(部分或全篇)

  2.续写:你想对老爷爷和老婆婆、老虎和贼、小胖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从有趣的故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板书设计:

  27 漏

  老爷爷 老婆婆 漏 歪打正着

  小胖驴 安然无恙

  老虎 贼 “漏” 作贼心虚

《漏》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漏》,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

  3、感受故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画面和文字,对中国民间故事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中角色关系和语言特点(重点)

  2、学习按故事情节进行猜测,能用合适的语句表达。(难点)

  活动准备

  课件《漏》,毛笔、纸、宣纸。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活动

  出示图2:画面中为什么要画一只破碗呢?猜猜这个破碗是有什么用?

  (除了碗可以用来...,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这只碗到底有什么用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二、分段讲述,猜测情节

  1、出示图3,教师讲述: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2、出示图4

  (1)提问:一天,谁发现了王老汉家的大胖驴?(辅助提问:这是个怎样的人?看看他的样子、表情他会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它们会怎么想?

  (2)请幼儿猜测故事的内容。

  (3)教师讲述:听听它们是怎么想:山上的老虎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山下的小偷看见了,心里想:那大胖驴一定能买个好价钱。

  3、出示图5

  (1)提问:到了晚上,老虎和小偷都来了。它们是怎么来的?(偷偷摸摸、轻手轻脚)

  (2)幼儿学习动作: 偷偷摸摸地走到中间,轻手轻脚地回到椅子上。

  (3)教师讲述:这天晚上,沙沙沙、嗒嗒嗒,老虎轻手轻脚地爬到王老汉家,小偷偷偷摸摸地走到王老汉家。

  4、出示图6

  (1)提问: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2)幼儿根据画面讲述。

  (3)教师讲述: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小偷扒开了屋顶,老虎挖开了墙脚。

  5、出示图7

  (1)教师讲述:王老汉被惊醒了:“咦!什么声音?”“管它是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太婆说。

  (2)提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太婆最怕什么?漏是什么?(再想想,什么是漏呢?)

  6、出示图8

  (1)提问:老虎和小偷听明白了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讲述:我们一起来听听老虎和小偷是怎么想的,他们想得哪里不一样呢?老虎想:“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小偷想:“我翻山越岭这么多年,还从没碰到过漏,难道这家伙比我还厉害?”

  (3)提问:这两句话哪里不一样?翻山越岭、走南闯北什么意思?(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话,才能把它的意思表达清楚。咱们中国人很厉害,很聪明,就用了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走南闯北”和“翻山越岭”都是我们中国的成语。以后你们上小学后还会学会更多的成语。

  7、出示图9

  (1)提问:看,发生什么事?你猜小偷会摔倒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2)幼儿猜测。

  (3)教师讲述:妈呀!哗啦!小偷吓得腿下一滑,“扑通”一声摔了下来,刚好掉在了老虎的背上。老虎也吓了一跳。

  8、出示图10

  (1)教师讲述(快速):哎呀,是漏呀!哎呀,是漏呀!

  (2)提问:这里要讲得快?还是讲得慢?为什么?

  三、阅读情节,续编猜想。

  1、师:接下来小偷会怎么想?老虎会怎么想?后面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样,一起来编一编故事的后半部分。

  2、逐页出示图11-13,教师讲述:

  老虎驮着小偷拔腿就跑,跳过了驴背山,跳过了驴背岗,拐过了驴背湾。嘭!嗵!一头撞到了大树上!好险啊!小偷想:这个“漏好厉害啊!像旋风一样,颠得我骨头都要散架了;好险啊!老虎想:这个漏好厉害!像石头一样压得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3、提问:老虎和小偷觉得“漏”是什么?为什么老虎觉得它象石头?小偷觉得它象旋风?

  四、观看画面,了解结局

  1、我们一起看看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看完后,说说:你认为哪一张最有趣最好玩,说说它讲了什么?

  3、教师讲述后半部分:这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哗啦啦……”那大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小偷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那大胖驴一定很好吃——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可是,小偷一回头——啊,“漏”又来了!老虎一抬头——啊,“漏”又来了!小偷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老虎一心只想着:快逃!快逃!不料——小偷手一松:骨碌骨碌;老虎腿一软:骨碌骨碌。一齐滚下了山坡。两人面对面:“漏”啊!“漏”啊!他们都吓昏了过去……

  五、揭示秘密,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天快亮了,雨越下越大。嘀嗒,嘀嗒。哎——怕漏雨,偏偏又漏了!!

  2、提问:原来,它们最怕的漏是什么?(屋漏)现在知道这只碗有什么用了?

  3、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漏)出示封面。

  六、解读汉字,了解民间故事。

  1、师:这个“漏”字,是用什么笔写的?

  笔、墨、宣纸是中国古代人用来书写的工具。现在,老师来写这个字。这个字是三点水的偏旁,旁边像一个屋顶,下面有什么字?(雨)雨跑到屋子里面,就说明怎样?(漏)对,咱们中国的文字真了不起,一个小小的字里面都有学问。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了。

  2、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

  3、了解民间故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对,这是个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从很早很早以前流传到现在的故事。民间故事里还有很多这么好听、有趣的故事,下次我们再来讲。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十分的浓厚,活动也比较贴合幼儿的你年龄特点,教具的准备以及幼儿的回答都是十分贴合故事的,唯一的不足是教师在幼儿说出猜测后,出现了重复幼儿话语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提升,下次也会努力的去改进。

《漏》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经验。

  二、活动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本

  三、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图书内容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新的图书《漏》,想不想来看看这本

  书里讲了什么?

  2.师:请小朋友自己看书,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讲一讲书里的故事。

  3.幼儿自主阅读,师个别询问指导:书里有谁?他们想来干什么?是什么

  时候?……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故事内容

  1.师:谁来说说这本书里讲了什么事?

  幼:小偷到老爷爷家里去偷驴。有一只老虎也想去吃驴。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偷?

  幼:我看见他从墙后面钻出来的,电视里的小偷都这样贼头贼脑的样子。

  2.师讲述故事第一第二页: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这天晚上,小偷来了,老虎也来了。

  3.师:小偷在干什么?老虎又在干什么?

  4.师:王老汉发现了,会说什么呢?(师讲述该页内容。)

  5.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一起学老虎和小偷的话:啊!漏啊!

  6.师:天下起了雨,小偷和老虎都被雨淋湿了,老虎又会怎么想?

  7.师讲述图书最后两页:天快亮了,雨越下越大。滴答滴答,唉,怕漏雨,

  偏又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