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裂”、“嵌”这两个动词和“黄几几”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看出父亲的贫困和艰辛。
生:(大约有十一二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字词,从细小的描写人手。)
师:在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中,父亲的形象生动鲜明,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理解吗?
生: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细小动作的描写,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仅仅只是细小的动作描写?
生:还有细小的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的描写,它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师:好,同学们对细节描写都把握得比较到位,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打出幻灯片六)
师:有人曾这样说:没有细节和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细节是短篇小说的生命。因此,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在读小说时,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请填空。
生:真正读懂了小说(集体回答)。
师:通过研读细节,研读父亲,我们发现父亲用一生的精力、毕身的心血筑起了九层高的台阶,那么父亲为什么要筑台阶呢?台阶有什么含义呢?
生:(一学生读了第八小节),父亲造新台阶,是为了追求地位。
生:小说中说父亲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他造新台阶主要不是为了地位,而是为了做人的尊严。
师:台阶、父亲、尊严(幻灯片七上用动画的形式放出这三个词),请在它们之间各填一个动词。
生:建造、象征、渴望。(集体回答)
师:父亲只是“渴望”,没有行动吗?
生:追求。(集体纠正)
师:台阶筑起来了,可父亲真的获得尊严了吗?
生:没有。(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生:(结合二十六小节中,父亲挪台阶的事例加以说明)
师:为了筑高台阶,父亲老了,垮了,作为儿子,回顾了父亲的一生,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感情?集体朗读28到31小节,并思考:(打出幻灯片八)
生:父亲烦躁的是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生:父亲失掉的是他的生活目标,他不能再参加劳动了。
生:父亲失掉的是他健康的身体,充足的精力。
生:我对父亲充满同情与怜悯,“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作者对父亲头发的描写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同情。
师:其实,我对父亲的同情和怜悯,也就是谁(学生回答作者),对,也就是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怜悯,再读29、30、31小节,注意我们面对的是老了、垮了、失去了生活目标的父亲,请读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
生:(集体朗读,读得很是动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什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
生:让我们同情、怜悯农民。
生:让我们关心农民,尤其是要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
师:你说得真不错。关注农民,不同的是党中央用文件,作家、编者用文学作品,相同的是他们都用一颗真诚的心关注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父亲。同学们,文中的父亲是60年代的父亲,他活得太不容易了。一转眼,历史的车轮已滚过了三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却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们身处全国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农民同样是那样的艰辛。我的父亲忙碌了一辈子,辛辛苦苦拉扯大了三个孩子。今年已66岁高龄的他,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老的父亲没有任何的生活保障,更谈不上精神追求。我的父亲尚且如此,再想想贫困山区、边远少数民族的农民,他们的生存状态又该如何?他们无力经商、无权上班,只能靠贫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同学们,也许我们已经洗尽了腿上的泥巴,但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我们永远是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同学们,请不要忘了我们的农民、我们的父亲,我想,这就是小说《台阶》给我们的真正的启迪吧!
师:课已接近尾声,你能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吗?或者说,拿到一篇陌生的短篇小说,我们该如何读?
生:抓关键词句,理出小说的情节。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读懂小说的中心。
师:(打出幻灯片九,并加以总结。)
师:农村的父亲需要我们的关注,同样,城里的父亲,尤其是城里的下岗父亲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在此,老师推荐阅读昝金锦的小说《把笑脸带回家》。(打出幻灯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