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待人》教案

2022-12-15

《平等待人》教案 篇1

  一、学习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管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培养认识社会,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迫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而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二、学习重、难点分析:重点:认识人格的平等及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难点: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三、学时安排:全课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四、学习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总统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总统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因为无论贵为总统或是贱如乞丐,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有人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塑造的”,结合这个故事,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正因为平等是如此的可贵,所以,为了实现和维护平等,人们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和不懈努力。(活动1)校园风景-心声热线展示校园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歧视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认识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交往品德。第一步:学生阅读活动材料,小组讨论以下的问题:(1)这几位同学向《心声》节目反映了什么问题?小文、小凯、小兰和阿峰中哪个同学受到了什么对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他们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吗?为什么?(2)如何评价这样的待人态度?这样待人会产生什么后果?(3)我们班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了改变这类现象,我们可以作什么努力?第二步:小组发言人在班级交流小组讨论结果。第三步:各组把意见在全班交流后教师归纳。(活动2)假如社会失去平等……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不平等制度及其危害,人类追求平等的努力和斗争,懂得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请学生设想假如整个社会不能保障平等,人们缺乏人格平等观念,社会将会怎样?然而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教科书的材料及补充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世界上这些不平等制度和歧视造成了什么危害?你如何评价人们争取平等的努力和斗争?老师归纳:今天,平等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共同价值,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多方促进社会平等,保障人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出示“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的图片)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事先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事例或法律条文。(活动3)小甲的疑问活动目的:使学生弄清楚“人生而平等”和人作为不同个体间的贫富、生理、名誉、地位等差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人生而平等”主要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上。社会上有的同学出身富贵,有的同学却生活拮据,有的人体力超群,有的却体弱多病,有的出生在首都北京,有的人却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老师还会说,人生而就是平等的呢?你能帮助小甲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发言,老师归纳总结。(活动4)来自民工子女的声音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读书期间,无锡当地的同学对老师和他们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 “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人,需要交借读费,哪些同学是本地人,不需要交钱。“无锡当地的同学对老师和他们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请你根据这点谈谈无锡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外地民工的孩子,你会怎样与他(她)相处?为什么?

  (第二课时)(二)讨论交流 形成概念1.尊重平等的人格(1)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平等的内涵。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在道德与法律上同所有其他人同等的地位。(2)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对方平等的人格,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应有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不因为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先天的或后天的差异而显示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正直的人应具备的待人之道,体现了一个人的可贵品质。(3)平等待人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2.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1)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2)平等是落后和愚昧的表现近现代以前人类社会曾经出现过的各种不平等制度、各种歧视,并且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如在古代罗马奴隶制度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教会与封建主贵族享有特权,假借上帝之名剥夺人们的生命、自由、平等。等等,人们为争取平等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斗争。(3)平等在社会进步中的实现3.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1)现实中存在着差异和不平等(2)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人们在天赋上存在容貌、智力、体力的差异和出生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还有后天的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社会分工不同、机遇不同等,这些差异造成种种差别,表现为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等等,这些差别可能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另外种族、文化语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异等也会成为歧视的原因。(3)对待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一是抹煞差别,追求结果的均等。二是强调差别,以此划分人的等级。三是承认差别,但不以差别否认人的平等。只有第三种态度的人必然会在对待他人时尊重平等的人格,做到平等待人,这样的人才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4.消除歧视,平等待人(1)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歧视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平等意识,忽视、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共同点-人格,以天赋、地位、贫富、身份等划分人的不同等级。(2)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3)摒除崇拜金钱权力的陈腐观念(4)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消除歧视歧视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每个人人格的平等,其危害在于,不但损害了他人平等的权利和尊严,而且损害了自己的尊严,降低了自己的人格,阻碍了人们的和谐交往,妨害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课时)五、习得展示与检验(三)实践交流 自我体验(活动5)校园风景线活动目的:在学生明白了平等的意义之后,引导他们学会辨别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歧视现象,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努力消除歧视,营造平等、尊重、真诚的人际关系。活动过程:学校合唱团又要招聘新成员了。公布的条件是:1、唱歌好。2、长相漂亮。3、身高160厘米以上。4、学习成绩中等以上。5、家庭有经济能力置办演出服装。组织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可设计一个现场场景,一个扮演招收者,几个扮演报名者;报名者被各种不合理的条件拒之门外。组织学生讨论:你赞成以上公布的条件吗?为什么?你认为合适的条件应该是什么?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对“社会中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歧视现象”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并在下节课上交流调查的结果以及个人的感想、态度和做法。(四)阅读反思 认知感悟(1)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出陶行知尊重、平等对待人力车夫?(2)文章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3)你从陶行知的言行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分析:通过陶行知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悟陶行知尊重劳动人民、真诚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五)检测反馈 拓展提高详见伴你学

《平等待人》教案 篇2

  一、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能力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够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自傲或自卑。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或不平等,培养认识社会,全面看问题的能力。2.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能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也能使自己获得尊重与肯定,反之,歧视和不尊重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敌意,恶化人际关系;社会不平等则会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冲突。认识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迫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的品质。二、教学对象分析:认知结构方面:初中生对平等原则的认识是表面的、不稳定的更多的带有情景性。本课知识对他们来说,理论性较强,比较陌生。有必要深化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以及尊重他人、平等待热人的意识。情感方面:初中生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希望被人尊重,也想尊重别人,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接受、肯定、进而内化这种正直的情感。社会背景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平等观念日益普及,平等待人成为现代社会应备素质。但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家境贫富、天分高低、父母地位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思想及现象,必然对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进行这一教育势在必行。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为中心展开,包括四个小节:第一节:人格平等的涵义、尊重平等的人格;第二节: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第三节如何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第四节:如何消除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四、教学重点:认识人格的平等及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五、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课题:心灵导航之尊重平等人格、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学目标:1.      探讨什么是人格平等及尊重平等的人格2.      了解历史上不平等制度及危害,人类追求平等的努力和斗争3.      了解今天人们的平等观念4.      了解社会制度及法律和人格上平等的保障。体会平等的意义。5.      了解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及思想6.      了解歧视态度产生的思想根源7.      了解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是美好的道德价值。教学重点:1.      平等人格的含义2.      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教学设计:导入:运用美国总统林肯、大文豪萧伯纳、俄国作家图格涅夫三组事例,说明尊重平等的人格、平等待人的重要性。1.讲解平等人格的定义。

  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即作为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2.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结合教材40页《假如社会丧失了平等》一文,结合著名诗人马德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得出结论:3.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陈旧观念不可能一扫而光。现实中还存在不平等的思想和表现4.原因:5.表现:课后小节作业布置: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人与人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表现在那里?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课题:试卷分析与讲评教学过程与设计:1.      总体情况:八(1)班参加人数24人,总分1731,均分72.1。八(2)班参加人数22人,总分1663,均分79.3。八(1)班90-100共4人,80-89共8人,59分以下5人。八(2)班90-100共4人,80-89共6人,59分以下3人。2.      试题分析:本次单元测试题目难易适中,注重基础,又有一定的能力要求,适合学生的特点,题型多样,有利于学生见识中考的要求。具体说来,选择题除第10题外,其他相对容易确定。问答题15、16、18、19、20都和教材紧密相连。以上这些题目都是基础题。只有17、21、22三题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成绩梯度明显。3.      学生情况:优秀率较满意,平均分基本达标,但合格率偏低。不合格8人,人数太大,不能达到学校的目标。从试卷中可以看出60-69、0-59分段的学生基础太差,上课听讲的效率、注意力都存在很大问题,今后必须注意和加强,特别是(1)班陈禧荣、韩秀亭、李家信、陈灿喜、罗国枫;(2)班的冯凯莹、张瑞斌、周灏,以上8人必须在课堂上多关注。4.      试卷讲评(1)          单项选择不讲,给出答案。(2)          多项选择,重点讲9、10、13、14共四题。(3)          问答题:15、16、18、19、20、重点介绍答题的方法、要求、技巧。以及怎样在教材中选择答案才够完整。(4)          17、21、22则要详细讲解答案的设计与思路。详细情况参见试题答案。

《平等待人》教案 篇3

  第二单元  善待他人

  2.2平等待人

  教学目标:

  1、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够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2、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培养认识社会,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能建立真诚互信的人际关系,也能使自己获得尊重与肯定,反之,歧视和不尊重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敌意,恶化人际关系;社会不平等则会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冲突;认识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迫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而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人格的平等及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知识要点:

  一)尊重平等的人格

  1、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

  2、尊重他人平等的人格

  3、平等待人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二)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1、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

  2、不平等是愚昧落后的表现

  3、平等在社会进步中实现

  三)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1、现实中存在着差异和不平等

  2、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3、对待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

  四)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1、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2、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要摒除对金钱、权力庸俗崇拜的陈腐观念

  4、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歧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9“心声热线”,设计问题如下:

  小文:(1)她为什么不喜欢?

  (2)小文在这里受到怎样的对待?为什么?

  (3)如果文中的小文是你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

  小凯:(1)小凯真的没有权利参加公益募捐活动吗?

  (2)他在班里真的是个“下等人”吗?这样对他对吗?为什么?

  (3)我们班有这样的现象吗?为了改变这些现象,你可以做哪些努力?

  如果我们不改变,会产生哪些后果?

  小兰:(1)小兰心理为什么不好受?

  (2)我们班有像小兰的同学的人吗?请举例。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

  阿峰:(1)我们班有同学给别人起外号吗?

  (2)给别人起外号是什么行为?

  (3)为了禁止这种行为,你可以采取什么行动?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讨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导入课题。

  一、尊重平等的人格(板书)

  1、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板书)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法国思想家蒙田

  教参p128  “故事三”

  《伴你学思想品德》p31   《让人自豪的儿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你知道有哪些差异吗?

  但这差异并不能成为不平等的理由,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平等的,即有平等的生命权、发展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在道德和法律上同所有其他人同等的地位。

  2、平等的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板书)

  教参p128  “故事五”:平等待人——即尊重他人——可以激发起人的斗志,提升人的精神,从而可以间接地造福社会。

  对待别人的态度表现出不尊重、不友善、不礼貌就是歧视的表现,从本质上说,歧视是狭隘的、丑陋的,是与现代文明观念格格不入的。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

  3、平等待人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板书)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各方面平等地创造人”

  ——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霍布斯

  二、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板书)

  1、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板书)

  “现在的社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除了平等的信条外,再没有别的基础”

  ——19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皮埃尔•勒鲁

  2、不平等是落后和愚昧的表现(板书)

  结合课本p40 “材料透视”, 说一说;在近现代以前人类社会曾经出现过哪些不平等制度、歧视?

  小结:历史上的不平等制度体现了社会的落后和愚昧,给人类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人们为争取平等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斗争。

  3、平等在社会进步中实现(板书)

  平等观念越来越普及,平等制度在许多国家建立。

  我国的社会制度保障着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

  小结: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平等地待人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第二课时

  (人们在天赋上存在容貌、智力、体力的差异和出生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还有后天的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社会分工不同、机遇不同等)

  对待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板书)

  显示三种态度:一是抹煞差别,追求结果的均等

  二是强调差别,以此划分人的等级

  三是承认差别,但是不以差别否认人格平等

  (请学生分析,教师小结)

  三、消除歧视,平等待人(板书)

  1、要有平等待人的正确态度(板书)

  2、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板书)

  3、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板书)

  (现在有没对人群评价以偏盖全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4、摒除崇拜金钱权力的陈腐观念(板书)

  (说一说我们现在有没以衣貌取人、以地位取人的态度?当你看到这副嘴脸是什么感觉?)

  5、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歧视

  校园风景“参加合唱团的条件”:

  组织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材料。设计一个现场情景,一个扮演招收者,几个扮演报名者;设计对话:报名者被各种不合理的条件拒之门外。

  学生分组讨论:你赞成以上公布的条件吗?为什么?你制定的条件是什么?

  通过大家制定新的条件,来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导入:社会的进步不能一蹴而就陈旧的观念也不会一扫而光。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四、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板书)

  1、现实中存在着差异和不平等(板书)

  (有哪些差异和不平等?请列举)

  (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职业差别等)

  2、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板书)

  教学反思

《平等待人》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现实中存在差异和不平等,懂得平等待人的含义及相应的行为要求。

  2、 能力目标: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培养认识社会,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迫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而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

  二、 教学重点

  现实中存在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三、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平等待人

  四、 教法学法

  计划法、教材批注法、

  五、 教具

  常规教学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 人格的平等是指什么?

  2、 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3、 现实中存在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4、 面对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的态度怎样?

  ◆ 那么,要做到平等待人,应该怎么做呢?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找到平等待人的表现。提问。

  生:……

  师:说得很好,我们齐读一下!平等待人一二起!

  生:……

  师:好!理解平等待人的表现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在什么前提下,有什么条件,态度是什么。

  师:要做到平等待人,就有三个层次的问题要解决。平等待人是一个由内而外,从内心到外在表现的过程。首先,发自内心的,要怎样?

  生:……

  师:好,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一个企业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卖铅笔的小贩,顿生怜悯之情。于是就把1元钱丢进卖铅笔的人怀中就走了。后来觉得不妥,返回身从卖笔人那儿取出一支铅笔,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你我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一年之后,一位衣着考究的商人在商务洽谈会上认出了这位企业家,自我介绍地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您就是那位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现在我真的成了小有成就的商人。”

  ◆ 企业家对小贩怎样,有没有看不起他?

  生:……

  师:可是啊,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不尊重他人人格的现象。我爸妈是什么局长,他爸妈是清洁工人,我爸妈地位高,没必要尊重他爸妈。这样的想法对不对?

  生:……

  师:我们家经济条件好,有钱,他们家贫困,穿补丁衣服,我也没必要理会他,这样的想法对不对?

  生:……

  师:都是不对的!已故的美国总统林肯都能对黑人老乞丐脱帽回礼,我们是现代人,要具有平等待人的基本素质,就要求我们要从内心去认可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人格。

  师:好,内心有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的观念后,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表现出什么态度呢?

  生:……

  师:同学们知道知道实事求是是什么意思吗?

  生:……

  师:哦。我们知道,客观是相对主观来说的,实事求是呢,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北京人认为自己的官位很高,很聪明,外地人都是官位低的,都要对他们俯首称臣;上海人呢,就认为外地人都是衣着落伍,思想落伍的土包子;而广东人呢,就认为外地人都是穷人。

  师:我们看,这样的说法有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全面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生:……

  师:诚然,地理位置的优越造成某些地区在某些领域占有优势,就好像,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集中着国家级的机关部门;上海是我国大陆最大的金融城市,接收到全球最先进最前卫的消息,广东人呢,是先富起来的代表。

  这些城市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他们的眼光却局限在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劣势上。

  ◆这种狭隘的、片面的盲目武断背后,是什么心态在作怪?

  生:……

  师:对!就是歧视心态!在我们周围,也有这种情况。城里的同学不愿靠近乡村的同学,不肯帮助乡村的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而乡村的同学因为来自农村,生活条件不如城里的同学,感到自卑,也远离城里同学。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两种心理都是歧视的心理。

  前者是歧视他人,后者是歧视自己。都没有实事求是,都是主观的片面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在人之上,视人为人;在人之下,视己为人。(副板书)

  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某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要轻视自己,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是,妄自菲薄;而在我们比别人优胜的地方,我们不能自高自傲,盲目自大,轻视别人,不尊重他人的人格。

  师:好了,说到这里,就有同学有疑问了,平等待人是不是只从内心认可他人、尊重他人,并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待人,而不管我们头脑里持有什么观念呢?

  生:……

  师:我们说不是的。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一些认识的误差,对社会陈腐观念认识不准确,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你们自己感觉不到,但是,你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歧视的态度。

  所以,我们要做到平等待人,还必须摈除阻碍我们进步的陈腐观念。

  师:茶呢,大家肯定喝过很多。郑板桥喝茶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某天去某茶店喝茶,老板看其衣着平常,招待甚为怠慢,就在前堂设座,说“坐,茶”。几句聊过,发觉来客见识谈吐不凡,遂起敬意,让至后堂雅座,说“请坐,上茶”。再聊几句,老板才知道此人竟然是名满天下的大学士,惶恐难当,便请进精舍,说“请上坐,上好茶”。告辞之际,老板一再求留墨宝,郑板桥莞尔一笑,挥毫写下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

  ◆ 老板态度180度大转弯,是由什么观念造成的?

  生:……

  师:对!就是盲目崇拜权力地位的陈腐观念造成的。

  我们知道,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陈腐的观念,例如对金钱和权力地位的盲目崇拜,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有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等。

  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个样,女人能顶半边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是要摈除的。

  师:好了,我们要平等待人就要做到以上三方面,那么,我们做不到平等待人,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

  师:没有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是不是?

  平等的社会是没有歧视的,要建立平等的社会必须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没有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做出歧视他人的行为,说出歧视他人的话语,结果会怎样?

  生:……

  师:同学们有被叫绰号的经历吗?当被叫时,什么感觉?(提问被叫绰号的学生)

  生:……

  师:由此我们知道,叫绰号是一种歧视的行为。歧视的危害可大可小的。轻则影响同学团结友爱、和谐的关系,恶化人际关系,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马加爵案件大家还记得吗?

  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的大学生,来自农村,日常生活当中饱受舍友歧视,这些歧视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了,在一次打牌中舍友又摆出歧视的态度,说了歧视的话语,结果被马加爵杀害了。

  ◆ 马加爵的舍友失去生命的原因,在于没有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

  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消除歧视。

  师:有些同学会有困惑,不是说要平等待人吗,怎么老师你不用穿校服,为什么在家里我不能先起筷夹菜,上下楼梯要先让老师走呢?

  这些不是对人不平等了吗?

  生:……

  师:我们说,这不是不平等。这是一个人讲究礼仪的表现。讲究礼仪正是在平等待人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同学们一定要分清楚。

  (三)小结新课

  (四)练习

  七、 板书设计

  4.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1)平等待人的表现

  (2)如何做到平等待人?

  ①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②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要摈除陈腐的观念

  ④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

  八、 课后作业

  完成《学练互动》的相应练习

  九、 教学后记

  1、《郑板桥喝茶的故事》,学生体会深刻,认识到了对联的正确写法。

  2、马加爵案件,学生感触很深。

  3、讲究礼仪与平等待人的区分很好,澄清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