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哭泣的自然——沙尘暴

2017-08-10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了解沙尘暴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认识到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能  力

目  标

培养学生关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卫人类家园的情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教学重点

从沙尘暴频发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

认清沙尘暴的危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并不陌生。特别是每年频发的沙尘暴能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更能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会很困难。但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小组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沙尘暴的信息,课前准备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1、教师播放1993年金昌发生特大沙尘暴视频                   2、师生小结引入课题给学生以视、听上的冲击,引出课题

追根溯源

1、认识沙尘暴:沙尘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storm) 和尘暴 (duststorm) 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2、学生分组展示沙尘暴的发源地和频发原因让学生学会思考、总结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学生总结: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受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生命财产损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常识防沙尘暴灾应急常识: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平时要做好防风防沙的各项准备。掌握应急常识,珍惜美好生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