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2023-11-26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篇1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27.曹刿论战 《左传》 28.*干将莫邪(干宝)

  29.*劳山道士(蒲松龄)30.诗词五首 观刈麦(白居易)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8-1-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2.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3.论证方式特点: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4.句式特点: 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8-1-27.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

  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 今义:可能 

  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

  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谋篇立意: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层次结构

  一(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二(2)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三(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写作特色: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曹刿请见”说明他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慧眼识统治者之鄙陋。下文则通过“鄙”与“远谋”的对比,衬托了曹刿的卓越才干。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上,表现了他的“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胜,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取胜后,庄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进了科学而透辟的分析。因此可以说,全文运用了对比方法。

  8-1-28. *干将莫邪

  1.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成宝剑,反招杀身之祸;于将临死遗嘱尚未出世的儿子为他报仇。第二、三段交代故事的发展: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寻得父亲所藏宝剑。昼夜不忘为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躲进山中。遇到愿替他报仇的侠客,当即自刎,把自己的头和宝剑交给侠客。第四段交代故事的结局:侠客不负重托,多方设计,豁出性命杀死楚王。

  2.记叙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表出了他的复仇心理及侠客的智勇和侠义心肠。 

  8-1-29. *劳山道士

  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到劳山师学习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8-1-30.诗词五首

  1.观刈麦: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已亥杂诗: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2.名句欣赏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是描绘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辛劳作的句子。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背脊,被灼热的太阳光烘烤得油黑闪亮。在诗行中,流露出诗人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情,我们看见诗人的心弦被这艰辛悲惨的景象震动了、战栗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悲壮激昂,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逃过这一关,但是人的生死的方式方法却各不相同,人怎样活?人怎样死?是贪恋生命而投降,还是保留气节而英勇无畏,让后人赞颂?当然诗人选择了后者。这两句名言流芳百世,感召后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一种昂扬向上、不甘隐退、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它说的是,落在地上的粉红花瓣绝不是无情的废物,它将化作春泥,以自己的养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是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或“无情”,但诗人把自己的身世和落花结合起来,使落花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而落花之情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去酿造新的彩色世界,新的春天。诗人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了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诗人不惜献身化为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朵,这种精神令人赞叹。现在,人们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晚年又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耗尽心血;也用来赞扬英雄模范人物献身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篇2

  一、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新鲜、可口

  2.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道路

  3.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4.问讯 古义:询问消息 今义:询问

  5.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间隔 古义:不来往 今义:隔开,隔断

  7.无论 古义:不用说 今义:不管怎么样

  8.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穷:本义为“尽头”,此处意为“走到……的尽头”。名词作动词。

  2.渔人甚异之。

  异:奇怪,诧异。“异之”正确顺序为“以之为异”,“认为……很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3.处处志之

  志:本义为“标志”,此处意为“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例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特殊句式

  1.武陵人捕鱼为业

  谓语动词省略。“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以……为”意为“把……当作”,是古汉语中常用句式。

  2.黄发垂髫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这里代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嵬贩ⅲ贩⑾麓梗饫锎付!盎品⒋棍亍保粤街质挛锏奶卣骼创饬街质挛铮褂昧私璐男薮鞘址ā?br>    3.问所从来

  宾语前置。句子的正确顺序应该是“问从所来”,意为“问他从哪里来”,“所”为宾语,指“哪里”,应放在动词“从”之后,此处为倒装语序。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后一句是对前一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句多用如下几种句式:“……者,……也”、“……,……也”、“……者,……”等。

  文章结构

  故事回环跌宕,处处设疑,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先交代时间和事情的缘由,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后写渔人的“奇遇”和桃花源外的优美景色。

  第二层(2~3自然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以及桃花源内的景象。作者先写桃花源入口狭窄,点明其因不易发现、人迹罕至,而长期与世隔绝。紧接着围绕桃花源的地势、房屋、田土、人物种作和衣着等,以生动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怡然自乐”的美好的生活图景。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全部倾注在描绘和记叙之中,以桃花源的美好境界来否定现实的黑暗社会。

  第三层(4自然段),写寻访桃花源留下了虚无缥缈的结局。

  这是一个平和、安宁的桃花源。村中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作者在这里,贯注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的愿望,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岳阳楼记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2.写法精讲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醉翁亭记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1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段),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3段),最后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其中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山间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的;写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

  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如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用“翼然临于泉上”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意趣。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图景,则着力描绘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描绘太守醉酒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先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再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早晚不同,四季各异,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引,“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乐在其中。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2.写法精讲

  骈散结合,体现韵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灵活运用,让文章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四、湖心亭看雪

  重点难点讲解

  (1) 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2) 点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结构分析

  (1)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2) 中心思想

  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写法精讲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诗词五首

  《长歌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居秋暝》 

  《渔家傲》 

  《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