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2023-11-17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1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2、请仿照下面句子,再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1、请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表现“父亲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项?请选择。然后说出选择的理由。

  ⑴ 他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

  ⑵ 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

  选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样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册书以后再也不会用了,这一点作为教师的父亲不会不知道。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认真地修补它呢?你能说出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拿到父亲装订的这本书后会怎样想呢?请你帮他将心里活动写出来。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练习】

  送报纸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诉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二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示小说情节发展的标志性语言。

  开端: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 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

  2、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小说还运用了__________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答题。

  ⑴ 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⑵ 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⑶ 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⑴ 有趣或可笑且意味深长。

  ⑵ 凄凉悲惨。

  ⑶ 奥妙神秘。

  ⑷ 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2、略

  〖课内语段练习〗

  1、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2、⑵ 突出父亲的手巧,与他一夜将书补好出乎“我”的意料相呼应。

  3、表现了对那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是指那本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引导孩子树立爱书的观念,表现出对书的一种尊重与崇敬。

  5、略

  〖课外语段练习〗

  1、放暑假的时候 7月下旬的一天 转眼到了8月底

  2、对比

  3、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4、⑴ 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

  ⑵ 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

  5、略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牛汉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3.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把它写成文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生之间交流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听读学生的小习作。师:听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心中也有许多的感慨,但我却无法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牛汉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吧!

  板书: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惨 *秘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或快速浏览全文,讲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提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交代明白)

  2.再次快速浏览,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文中的第一本书值不值得写?这仅仅是一本书吗?它有什么含义?

  (2)和我们比起来,文中“我”的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你通过读文有何感受?你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境遇的语句。

  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描写“我”的境遇的句子如“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希奇东西。”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童年是贫苦而枯燥的,从而更显出书的珍贵,是书给了我人生的启迪。

  深入探讨

  师:在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家交流一下,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大家一起探究解决。

  通过学生的发现大体有以下较典型的问题:

  (1)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什么心情写这一本书的呢?通过一本书你还想到什么?

  (2)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

  小组讨论,组员作好讨论记录

  明确:

  (1)作者当时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通过一本书,反映出深藏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则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边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困难,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写作研究和探讨

  1.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大括号里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2.本文在思路上不落俗套,你在作者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探讨,做好记录,班上交流(提示:结构,内容安排,情感的抒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要做呆板的限制,能说出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看法即可。

  总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布置作业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酷掺脊枉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凄惨翻来覆去知书识礼酷似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

  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6.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一种感激之情。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6.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2、推荐作业:

  研讨练习三。

  附板书: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原的大自然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我的第一本书同学、朋友之间

  初的快乐和梦幻。”人与狗的情趣

  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

  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5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在本次教学中有得有失,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体感知、了解内容环节,针对感人的情节,酸甜的语句,学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们已经走进了课文。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没有及时做示例引导学生。另外,在品味重点词句的这一环节,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改进方案: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2.研读赏析:让学生自己找含义丰富的词语或句子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人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7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经历各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还记得你得到的第一本书吗?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终身难忘,因为这第一本书的内涵太丰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三、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这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七、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8

  《我的第一本书》

  你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随着记忆,与作者一同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书"对我们共同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掌握下面的词语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马鬃(zōng) 搀和(chān) 调教(tiáo)

  2、 注意下面字词的书写。

  幽默 梦幻 红薯 稀奇 奥秘 苦楚 崇敬 欣慰

  3、 成语积累

  翻来覆去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我的第一本书",而是通“前几天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 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6、 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quot;的,现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思考问题:文中有哪三个人物最让人难忘?自选其中之一,虚构一篇小故事。

  提示:二黄毛、乔元贞、老师"弄不成"。注意理解文中对这三个人物的描述。

  中考解析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籍《入若耶溪》中传世佳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 志南《绝句》中细腻地描绘出春雨霏微和春风柔和的句子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 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表现他崇高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D.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明做学问必须把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诗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C项。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表现他崇高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2、(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下列成语的出处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欧阳修

  B. 作奸犯科--《出师表》--诸葛亮

  C. 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范仲淹

  D.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司马迁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D项。"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不是司马迁,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

  3、(湖北省荆州市)选出说明有误的一项( )

  A.《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都是李白。

  B.朗读"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时,"实在"、"赞美"要读重音。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者演技的高超。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文学常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A项。解答此题要对文章内容结构有整体理解,这样才能判断出C项和D项的对错。文学常识部分要注意积累,了解诗文作者、朝代等相关知识。《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都是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⑴ 速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3、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文感知】

  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课前二分钟】

  简介《死魂灵》。(体会果戈理独特的幽默风格,感受讽刺文学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

  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识记重点字词: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与感悟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

  1、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2、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四、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⑴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 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⑶ 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⑷ 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⑸ 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

  【课后记】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由于年代相隔比较的久远,学生对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我注重从第二自然段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整体的感知文章的创作背景,在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我注重从本文的情感特色入手,注意用情感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10

  教师寄语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字词注音释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解释词语

  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自主探究

  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d、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评议。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合作解决下面问题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六、达标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酷似掺和脊背枉读

  (二)解释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1.请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表现“父亲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项?请选择。然后说出选择的理由。

  ⑴他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

  ⑵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

  选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样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4.这一册书以后再也不会用了,这一点作为教师的父亲不会不知道。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认真地修补它呢?你能说出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吗?

  5. “我”拿到父亲装订的这本书后会怎样想呢?请你帮他将心里活动写出来。不少于80字。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11

  1、了解牛汉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有“诗坛硬汉”的美称.原名史成汉,又名牛汀。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

  2、掌握重点的生字生词.

  3、能用流畅简洁的语言复述“我第一本书”的'由来.

  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为什么这样珍视这“第一本书” ?

  5、讨论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问题.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领悟到了哪些有关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7、提问释疑.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12

  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的教科书,这学期咱们发了多少本教科书?

  生:有11本!

  师:对!有11本,那么初去这11本教科书以外,大家还有没有课外书呢?

  生1:有!我有《海底两万里》。

  生2:我有《动漫先锋》。

  生3:我有《侦探——柯南》。

  生4:我有好多书都没地方放了!

  ……

  师:看来大家的书还不少啊!同学们,有这样一本书,不!应该说有这样两本书,它们原来是一体的,后来,被主人一分为二,另一半送给了贫苦的同学了,再后来,被主人的父亲给修不成两本书了,一本赠与那个贫苦同学,一本便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我的第一本书》! 

  师:同学们,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说说给 说说这个故事!

  (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用比作勾画)

  师:那位同学愿意与同学们共享? 

  生1:《我的第一本书》写了“我”小时候把书切成两半,分给贫穷的同学乔元贞,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怪我,还花了一夜时间给我们把书修好。

  生2:《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生3:《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第一本书的来历及童年的一些往事。

  ……

  师:大家说得多不错,可见大家都好好读课文了, 本文不仅写了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还写了一些童年的趣事。

  师:如果,我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那个字?可以听听同桌的意见。

  (同学们在看、在说、在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概括的字?

  生1:我用“本”字来概括,应为科文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间的诗。人不能忘本。

  生2:我用“穷”来概括,因为乔元贞很穷没钱买书,所以“我”才把书切成两半送给他。

  生3:我用“情”字来概括,应为父亲得知我把书且了一半给乔元贞了,不但不骂我,还给我们修补成两本书,这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到底该怎么选呢?我们来具体看看。首先,是“本”字,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生思考)

  生1:“本”指的是那本书。

  生2:“本”指的是书来的不容易要珍惜!

  生3:“本”指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大家看这里用了个什么修辞方法?

  生:一语双关。

  师:文中围绕这本书还写了谁?

  生1:还写了乔元贞。

  生2:“本”还指与乔元贞的友情。

  ……

  师:所以说,“本”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如: 友情。

  师:那“穷”字呢?

  生1:当时人们生活很穷,没有钱买书,乔元贞后来还辍了学。

  师:这样概括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这更像什么?

  生:像背景。

  师:有道理,我们可以说……

  师生:“穷”字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情况。

  师:看来“穷”概括了当时的生活现状。

  师:那“情”字怎么来分析呢?

  生1:有父子之情。

  生2:有朋友之情。

  师:很好!还有么?

  ……

  师:书中有一处很有趣!

  生:人与狗的感情!

  师:对!咱们来看看,这里写的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看课文)大家看,在本文中,但拿出一个字能说情问题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来说?这三个字按什么顺序来说?

  生:按“穷、情、本”这个顺序来说。

  师:对,现在大家现在练习本上组织好语言,在念出来!

  (生念了三、四种后选出较好的如下)

  生:本文写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父亲爱孩子,朋友爱朋友,就连人与狗也有着默契,这是“我”同年宝贵的东西我不能忘!

  师:说得很好!是啊!在那贫穷的时代,它虽是痛苦的但也有着美好的东西,真像作者说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

  师:童年的叙述离不开小伙伴,文中写了几个小伙伴?

  生:三个。乔元贞、二黄毛和“我”。

  师:最开始,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生:乔元贞第一,“我”第二,二黄毛连手指头多数不过来!

  师:但现在呢?

  生:乔元贞还在走街串巷的买东西,“我”作了诗人,二黄毛战死了。

  师:二黄毛战死,我们不做分析,我们就看“我”和乔元贞,已开始父亲怎么夸他?

  生:父亲说他有出息!

  师:一个有出息的人怎么就成了“货郎”了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没念书!!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知识改变命运!!

  师:说得好!结尾,有出现乔元贞四处卖货,有什么作用呢?

  生: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师:好!每个人多有自己的童年,当你们长大了,回首往事,今天便是你们童年的一部分,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留下遗憾,同时要谨记:知识改变命运!!

  (下课)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⑵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⑵ 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⑵ 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教学重点】

  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七年级(下)课文《华南虎》及诗人牛汉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速读课文,勾画字词。

  ⑵ 思考: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3、研读课文,思考理解:

  ⑴ 这么一本普通的书,作者为什么要写?而且还是充满感情的写?

  ⑵ 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

  ⑶ 你觉得这些人、事和情中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什么人、什么情?体现在哪些事之中?

  ⑷ 揣摩细节,体会读书的不容易,父亲创造条件给我读书的英明;体会我对父亲的崇敬。

  ⑸ 揣摩“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4、悟读课文,体验延伸:

  ⑴ 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⑵ 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让你难忘的人生的一本“书”?你能说一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