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文人笔下的理想社会,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陶渊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读一读:
①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学生读古文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将全文依据“总——分——总”的思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 背诵默写课文。
②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附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养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褪フ芄赜谌死嗌缁岬奈按罄硐耄盐铡按笸鄙缁岬幕咎卣鳌?br>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3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是一片著名的文章,曾经影响过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孙中山先生。这篇文章出自于《礼记》,文章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孔老先生的一番谈话,主要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大道”虽然体现的是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已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的基本特征。并能背诵默写全文;能力目标,先提高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再在整体感知内容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真正理解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与《桃花源记》美好理想的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的理想和智慧,激发自己也树立远大理想,敢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之一即使学生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并领会文意;之二引导学生能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即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的问题。
二、说教法:
1、诵读法:因为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既然是名篇,理当熟读成诵,本节课学生要读十遍左右。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发相结合:对于文章的理解,利用课件既可质疑一些课文问题,又可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激发思维。或师生互动,稍作点拨,以加深理解。
3、想象创新法:在学习了古人美好的理想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异想天开,谈论自己美好的愿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
三、说学法:
学法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以及同桌合作讨论法。
文言文重在反复朗读,读熟了也能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掌握好文章,对发挥学生个性有很大帮助;小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意见,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即语文学习规律,主要环节为:“导入——朗读感知——研读理解课文——理清脉略——拓展延伸——课堂练习”等。
1、导入:从标题入手,就学生对“大道”一词的理解引入,从而引出古人崇高的“大道”社会理想。
2、了解作者或文章出处。
3、朗读感知:师先范读,学生把准字音、节奏等,再让学生试读,再小组读,男女赛度等,基本能熟读成诵。
4、自主疏通文意:学生参考附注,借助工具书,翻译理解全文,并交流。
5、质疑理解文章:这里要设置一些问题,讨论回答,并体会课文层次,最后小结,板书结构(这里用课件出示)。
6、拓展延伸:设置一些开放性思考题,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提高想象能力等。
7、课堂练习:就所学进行知识竞答,以巩固所学。
8、最后,教师小结(总结全文,指明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蓝图),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由于本次要使用多媒体上课,且准备较多,故主要问题及文章结构就用课件来出示,这里已有依赖课件之嫌,至于真正板书的,可能是一些新生发出来的文言词语知识或其他零散东西(如下示意)。总之,不妥之处已经出现,恳切希望各位尊敬的评委批评指正!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习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6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 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 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2.略。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8
学习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探究讨论,适度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点燃激情
欣赏美好生活的画面,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走进古人的理想境界,学习《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出示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3、指导朗读,熟悉内容
(出示朗读提示)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疑难,结合注释,解决问题。
关键字词:
亲:以……为亲,动词。
归:女子出嫁。
谋:奸诈之心。
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乱:造反。
贼:害人
(3)小组共同疏通文意。
5、学生自读课文,围绕学习目标提出疑问。
①什么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大道?
②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
③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④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同桌讨论不懂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提交小组。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每个小组向老师提供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参考答案:
1、大同即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安定和平幸福等
3、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言之有理即可。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夺冠。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小组展示课文翻译,集体评议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畅所欲言: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在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中你会怎么做?
课堂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本课知识体系
1.字词
亲 矜 分 归 谋 外户 乱 贼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
(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
(2)讲信和睦(mù)(和睦)
(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
(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3.展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梳理文言知识。
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
【精品课件】
参考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
(2)重点词语
实词: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恨。
男有分分(fèn):职分,职守。
虚词:
大道之行也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故外户而不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可参考【微课堂】《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①道
大道之行也名词,道,理想。
道路以目名词,道,路。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亲,指父母。
(5)古今异义
不独子其子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义:财货今义:货物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害人的事今义:偷东西的人
可参考【知识总汇】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点评,补充。
【精品课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3.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思考,交流。
参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活动三:探究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参考
(1)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
师生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于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考
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
思考:你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
师生各抒己见。
小结:理想的社会不会自天而降,需要你我他共同奋斗!
播放【影视课文】,品味赏析,朗读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课文。
2.根据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可参考【知识总汇】、【背诵指导】、【写作训练】、【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总领:“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出论点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论证论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得出结论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0
教学课时:二课时
互动目标:
一.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疏通课文。
二.感受儒家学者的社会理想。
试卷内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
二.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
三.多种方式朗读。然后学生疏通课文。
1.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 j.谋闭( )而不兴( )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闭( )
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四.自由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自由讨论。
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二.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4.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三.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⑵不独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独(孤: )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互动卷答案:第一部分:一.1.春秋2.《礼记·礼运》篇 孔子3.西汉戴圣 《论语》《孟子》等。二. 1.jǔ mù guān fèn zuàn wù 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b.通“举”c.培养和睦(气氛)d.所以 。动词,以……为亲e.同“鳏”,老而无妻的人f.得到供养g.职业h.憎恶i.私藏j.*邪之谋。发生k.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l.用门闩插门。2.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第二部分:一.略 二.1.《礼记》、儒家、戴圣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 (二)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三)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附:可发放给学生的背景资料
陶渊明与桃花源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的一个乡村。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陶渊明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渐渐养成了淳朴坦率的性格。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葛布的单衣。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有了种种设想,决心“大济苍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果真,在他29岁的时候,要远走高飞了!
飞呀,飞到哪儿去呢?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拚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好在迷途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羲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然而,现实生活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田园风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也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和平与安宁。他躬耕自资历,虽然一直坚持不懈,但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也无法维持!还能继续“乐天安命”么?不能,“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会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总结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对天道发生了根本的怀疑。就在这时候,已经进入暮年,思想正在剧烈变化的陶渊明,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为了一个小官而四处奔走么?曾祖父的母亲为了曾祖父能捞得一个小小的官职,竟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来卖了,去买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当柴烧,把床席剁碎当马草去喂客人的马,这样倾家荡产地招待客人,客人实在是过意不去,才尽力推荐曾祖父作了个小官。后来,曾祖父凭着自己的本事虽然官贵显达了,做了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剌史,封为长沙郡公。但是,当时一些贵族仍在背后骂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后不得不“功遂辞归”。祖父和父亲呢,也因为正直、孤傲,终生不得志。
——啊,这不是火么?是火,这是一场灾难的大火,它来得是如此的迅速,威势是如此的凌厉,完全出于意料之外。自己惊叫着、哭喊着、无济于事。火焰伸出它那长长的通红的舌头,向自己的那八九间草屋卷掠过去!毁灭了,穷巷深的住宅;毁灭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度过了多少凄苦雨的夜晚,也作过多少离奇古怪的美梦; 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与不少朋友文人汇聚,吟咏了多少诗篇啊!可是现在全都完了,能够给躯体遮风避日的寄托没有了,能够给精神愉悦自慰的寄托也没有了。一家人,只得寄居在船上,颠簸在风浪里。这叶飘摇的苦舟,必时才能把自己渡出苦海?唉,晚年的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啊......
往事,画面似一幅幅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痛楚之余,引起他一次一次的深思,他望着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这五个孩子,总希望灾难不要再演绎下一代。也就在这时,一个远古的东户时代社会的影子从他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来,一次比一次清晰。从东户,又想到了羲农、羲皇、重、华、黄虞、轩唐,向往着那个有衣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远古朝代尚能如此,近时为何不能?他的思绪最后久久地停留在与他时代接近的两个人身上,两张面影交替地出现在眼前,一个在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会而虐兴,臣没而贼生”——这是魏末的阮籍;另一个又在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这是西晋的鲍敬言。是的应该有象阮籍和鲍敬言所说的一种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聚众据险逃难。这种方式在当时和这以前的朝代里也相当普遍了。家乡发生的这类事件,陶渊明是目睹过的;前些朝代发生过的这类事件,陶渊明也从书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主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家乡人民的逃难,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在《拟古》诗中了对田畴这位三国时代的隐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给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商山四皓了。这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人,就是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入商山隐居的。他还希望羊松龄经过商山的时候,代他向商山四皓的英灵表示问候哩!
人民的逃亡,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吧,他的朋友高吾到柴桑去看他,无意之中向陶渊明谈起了武陵的一个风光迷人、景色秀丽的处所,引起了陶渊明极大的兴趣。啊,武陵,这地方对他来说是太熟悉了!曾祖父陶侃不就是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正因如此,曾祖父陶侃才被官僚骂为“溪狗”的啊!他兴奋了,他激动了,凝情如冼,构思默想于是挥笔写下了《桃花源记(并诗)》。他从写现实生活的田园诗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田园理想国,这中间经历了一段多么艰苦的生活历程和尖锐复杂的思想斗争呵!
诗人的佳作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记》是一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节的散文;《诗》则从桃花源的历史入笔,着重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北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和“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不就是前面提到的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么?文和诗中所描绘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等,不是和他先前写的诸多田园诗非常相似么?是的!《桃花源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正是作者半生来所向往和追求的。桃花源诗文的成篇谈何容易呵!
当然,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桃花源不过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只有在今天,桃花源式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 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了》,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成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的。但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倒退的'主张。这显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绝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而是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
明确: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20__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展开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3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4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
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3、积累文言词语。
4、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 新课
复习提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2、学生背诵课文。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3、检查课下注解: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与,通“举”。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检查学生的口头翻译: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三、布置作业 :
第一、抄写课下注解
第二、练习三
课后记: 在设计上,分层和背诵的环节放在翻译之后,效果就好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学生根据朗读提示就能划分课文层次,但这对于好学生而言尚可,中等以下的学生是达不到的。这堂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出现一点偏差。最后的讨论本是个出彩之处,但时间关系发挥的不够充分。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这个问题设计的不错,学生联系了现实社会,理解了课文内涵,也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5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确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意思 (3)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 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 小组讨论解决。
4、 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 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 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问题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 课堂交流)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七、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导案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