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
【学习重、难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1、 马丁• 路德• 金 (1929—1968)
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3.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有一个梦想,即如……,将会转化为自由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a级)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镣铐( )枷锁( ) 骇人听闻( ) 给予( ) 磐石( )
义愤填膺( ) 蜕变( ) 挫折( ) 曲折( ) 蜿蜒( )
2、解释下列成语。
①骇人听闻:
②义愤填膺:
③安之若素:
④心急如焚:
⑤息息相关:
⑥无济于事:
⑦不言而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b级,具体内容可让学生朗读)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试概括。
2、“我”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梦想”?
3、“我”怎样实现这个“梦想”?
三、诵读文中的重点段落, 注意情感的分配.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试诵读、分析课文的第10段到第14段自然段(b级)
四、重点句段赏析(c级,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张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身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比较阅读。文本第二段如果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中了解《我有一个梦想》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c级)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读.悟.品,想必同学们对本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六、阅读能力迁移(d级)
伏尔泰(摘录)
(法国)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1.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新的纪元”指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新纪元。(答案不超过15字)
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合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雨果为纪念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讽刺作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在伏尔泰墓前发表的演讲。
b .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进入了伏尔泰时代。
c.伏尔泰除了面对一切敌人之外,还要面对没有觉醒、愚昧落后、没有文化的群盲的“强力”。
d.作为一个公民既要行使权利又要履行义务,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取得进步。
这也是伏尔泰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 篇2
课题14. 我有一个梦想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枷锁、兑现、蜕变、匿迹、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心急如焚、摇摇欲坠、磐石、蜿蜒、萎缩等词语。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3.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学习难点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 习 过 程备注布置预习1. 给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①磐石( ) ②枷锁( ) ③萎缩( ) ④歧视( ) ⑤巍峨( )( ) ⑥蜿蜒( )( )2.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成语。①义愤填膺 ②骇人听闻 ③安之若素 ④心急如焚 ⑤不言而喻 ⑥息息相关 3.查找收集有关马丁•路德•金的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听写词语,各学习小组选一成员到黑板板书。2.选一小组讲解成语大意,其它补充更正。再选其中两个成语让大家造句,老师点评。3. 选一小组讲,其他小组补充。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枷锁、兑现、蜕变、匿迹、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心急如焚、摇摇欲坠、磐石、蜿蜒、萎缩等词语。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预设问题二: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作者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梦想呢?作者认为要怎样去实现梦想? 四、精讲点拨全文的思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先讲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然后再展开论述原因和实现的方式?现在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优点?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5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tuì biàn为暴力行动。(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yì fèn tián yīng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3)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kǎn kē qǔ zhé 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4)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shù fù黑人的漫漫长夜。(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 (把“一幅”和“很大的”颠倒过来。)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删掉“当”和“时”)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 (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d.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 (把“变化”改为“改变”)3.仿照课文第18段,写一组排比段,表达你的梦想。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XX年1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对此措举,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同学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1)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 (2分)(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说说理由: (3分)六、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2.在朗读中体会到文中激荡洋溢的激情,为什么作者的演讲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呢?试图从修辞格这个角度来作分析。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1.请一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老师点评。2.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表达,老师归纳总结。二、出示学习目标1. 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2.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在朗读中体会到文中激荡洋溢的激情,为什么作者的演讲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呢?试图从修辞格这个角度来作分析。 四、精讲点拨揣摩重点语句: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等 。 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罗曼•罗兰悼辞(节选) 郭沫若 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象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你说,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你说,你的祖国是自由的人类。这些话对于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是给予了多么正确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 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你请安息吧。上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了人类解放而英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趋向一切的光明。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和黑暗、愚昧、残忍、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现世界的魔鬼,搏斗!我们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的! 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像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像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胜利。”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全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3分)2.作者是如何颂扬罗曼•罗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如何理解“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一句体现了罗曼•罗兰先生怎样的精神?(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阐释其喻义:______。(3分)六、布置预习待 定学习心得
第14课 我有一个梦想【布置预习】1. ①pán ②jiā ③wěi ④qí ⑤wēi é ⑥wān yán2.①胸中充满义愤。②使人听了非常吃惊。③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④心里急得像着了火。⑤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⑥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3.作者与背景介绍 :略第一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参考提示:演讲对象: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时 间: 1963年8月28日地 点:华盛顿广场,林肯雕像前场 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25万人的集会上涉及内容:要求民主、自由、种族的平等演讲目的: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预设问题二: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梦想呢?怎样实现梦想?参考提示:(1)18—23段: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具体内容包括: 18段:美国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19段: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20段:美国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21段:美国成为不以肤色来定优劣的国家。23段: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25段:以后的美国能成为真正的人间乐园。注:可引导学生先分说,后概括。)(2)1——6段是集会的原因和目的。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3)段落是7——16段是说怎样实现梦想。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精讲点拨】预设问题:全文的思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先讲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然后再展开论述原因和实现的方式?现在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优点?参考提示: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怎样实现梦想——梦想是什么。前面写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会引起黑人的伤感和愤怒;这时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摆脱现状,能让他们看到希望并抑制过于激愤的情绪;最后在希望中推出梦想,让所有人为之振奋,把现场气氛带到高潮。【当堂达标】1.(1)蜕变;(2)义愤填膺;(3)坎坷曲折;(4)束缚;2.a 3.例句: 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的沙尘暴,遮挡我们的双眼;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一条鱼儿快乐的嬉戏;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一只鸟儿自由的翱翔;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个孩子在绿树下草地上健康的成长。 4.(1)是否要保护方言,同学们看法不一。(2分)(2)(看法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示例二:应该保护方言。因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示例三: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示例四: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摒弃方言可以消除寓言隔阂,更好促进各地区的交流。[来源: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在朗读中体会到文中激荡洋溢的激情,为什么作者的演讲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呢?试图从修辞格这个角度来作分析。参考提示:⒈排比让演讲气势如虹。例句:①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②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处,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小隔离区转移到大隔离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密西西比州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没有他可投票的对象,我们就绝不会满足。教师点拨:行文中运用排比说理,可以使论点阐述得更为严密、更为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使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构架连缀文章,可以使文章不落俗套耳目一新。这篇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句法上使用排比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使表达的内容波澜起伏、气势雄伟,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在表现形式上,也显得和谐优美,具有很强的韵律感。2.比喻让说理形象生动。这篇文章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还是比喻,特别是偏正式暗喻。例句:①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桎梏黑人的漫漫长夜。教师点拨:“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指出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而对于接下来一句“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中的比喻“不义之火”,他们则不能正确指出本体和喻体。其实“不义之火”就是一个偏正式暗喻。其本体是“不义”,喻体是“火”,用结构助词“之”把本体和喻体联结起来,组成偏正式暗喻。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种族歧视是一种“不义”,这种不义就像“火”一样,可以摧残生命,可以使黑奴在其中受煎熬,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对人的生命(抽象地说,也包括人的尊严)的摧残。 由于使用了偏正式暗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喻的结构非常紧凑,作者的思想表达得非常鲜明。通过使用偏正式暗喻,可以把原本是一个比喻句的内容,化为一个短语,而后把它作为一个“词语”,重组一个新的句子。这样,句子的内涵丰富了,结构复杂了,表意含蓄了,语言华美了。②种族隔离的镣铐、种族歧视的枷锁、物质充裕的海洋、穷困的孤岛、“资金不足”的戳子、正义的银行、机会之库、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种族隔离的深谷、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种族不平等的流沙、兄弟情谊的磐石、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义愤填膺的酷暑、叛乱的旋风、敌对和仇恨之杯、警察暴行的旋风、绝望之岭、希望之石……(先让学生指出一些偏正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我们发现,作者使用这些比喻时,还十分注意它们的互相配合,互相照应,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如“欢乐的黎明”与“漫漫长夜”,“物质充裕的海洋”与“穷困的孤岛”,“空头支票”与“资金不足的戳子”,“流沙”与“磐石”,“爽朗的秋天”与“酷暑”,“绝望之岭”与“希望之石”,等等。这些比喻两两组合,前呼后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在内容上升华了其中每一个比喻,而且在形式上构成了对偶或对比,语言也更加优美、整饬,达到了“文采斐然”的效果。 3.反差强烈的对比。本文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对比,可以列表比较。【精讲点拨】揣摩重点语句: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提示: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当堂达标】1.热情歌颂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功绩,表达了继承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与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2.从罗曼•.罗兰对“两种民族”的态度方面歌颂他3.用含蓄的语言高度赞扬了罗曼•.罗兰对人类民主革命斗争的伟大贡献4.体现了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5.“要像你一样……再从黑土地里面长出来。”比喻继承罗曼•.罗兰的精神,并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