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篇1
课题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词语:格物致知,授予,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2.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 习 过 程备注布置预习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和2题提问学生口头回答;第3题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写出答案。)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词语:格物致知,授予,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2.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预设问题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预设问题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预设问题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一:作者的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预设问题二: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5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 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2)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bù zhī suǒ cuò了。( )(3)最使我páng huáng 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 )(4)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xiù shǒu páng guān,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清远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3.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3分)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4.仿写下列句子。(5分)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 , ; , ;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六、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 实验的方法是什么?2. 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3.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4.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1.请六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8-13段;2.默读这些段落思考并讨论“合作探究”的问题等)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实验的方法是什么?预设问题二: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预设问题三: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预设问题四: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一: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预设问题二:在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烧开一壶水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1.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2.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4.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 六、布置预习学习心得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丁肇中,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 礼记 )的(大学 )篇。宋代朱熹抽取( 礼记 )中的( 大学 ),《中庸》两篇和(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3、(1)探察物体 获得知识 (2) 略 (3) 略【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预设问题2: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应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精神或实验精神。)预设问题3: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预设问题4: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例如:1、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2、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3、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精讲点拨】【当堂达标】1、(1)授予;(2)不知所措;(3)彷徨;(4)袖手旁观;2、【答案】c 【答题指要】(a:否定词"不"误用;b:缺必要的宾语"意识";d:前后不一致,一面和两面不搭配,应去掉后面的"是否"。)3、d(a“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应改为“卷土重来”b“左右为难” 指人不指事c.“把人忧天”应改为“庸人自扰”)4、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预设问题2: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预设问题3:1.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2. 因为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也要重视实验精神。预设问题4: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精讲点拨】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做一个的多动手,多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当堂达标】1. 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并最终取得成功。2.分别是:无所事事,缺乏事业心的人;用心不够专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3.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如: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4.此为开放题。只要答出“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篇2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案 年 级:九年级语文 使用时间:、12、 主备人: 审核人: 使 用 人:
课题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 时 3
教学方法 指导点拨
教学用具 常规 教学流程 复备栏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找出中心论点,理清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中国台湾大 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 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 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 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 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 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 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查字典解释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自我检测(给下列词语注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2.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 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 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提问:传统教育的弊病是什么? 为了论述这一问题作者举了什么例子?这个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确。 四、课堂评价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 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五、巩固练习(课中、课后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六、备课组交流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实验精神的过程及意义,格物致知的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实验精神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剩余部分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集体交流。(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并与同组同学合作探究,师组织集体交流) 1.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2.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 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归纳一下第11段作者主要表明了什么观点?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 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生自读第13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请你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回答: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提问:作者认为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巩固练习(课堂、课后作业) 结合 课后练习一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瑞的世界环境? 备课组交流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找出作者观点及论证方法 自我检测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 1、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过渡语: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丁教授提倡的这一点,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那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自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是分不开的。 二、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括号内为应填内容)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课堂评价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巩固练习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如果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巩固练习(课堂、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备课组交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