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023-09-04

第三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篇1

  一、明确目标,导入  新课 

  (一)明确目标: 

  本单元利用前三课,进行了“鉴赏阅读”的训练,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 

  言――展开联想和想象――建构意境――分析评价”的阅读能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 

  为一篇自读课,篇幅较长,因此,在一课时内,重点训练学生综合动用前面所学的阅读鉴赏 

  能力,来感知和领悟文中所显示出的情与理,以此来提高学生自己研读鉴赏文章的能力,开 

  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导入  新课 

  得用电脑显示《二泉映月》的画面及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 

  在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中,老师导入  。 

  教师语:作为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是很难体会残疾人所忍受的各种困难和痛苦的,尤其是对 

  于一位盲人,他的世界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从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中听出了什 

  么?(坎坷的经历,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的这们集盲、 

  聋、哑于一身的女作家的精神世界,去品味这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给我们展示 

  的丰富情感。 

  板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明确目标:感知,领悟情与理 

  二、课前印发阅读材料,引发学生比较思维,激发阅读兴趣。 

  材料: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 

  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 

  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 

  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 

  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 

  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 

  车,黑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 

  星天。靠扰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 

  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 

  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 

  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反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 

  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 

  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 

  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 

  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奋斗目标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 

  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 

  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 

  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 

  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 

  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首,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年,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 

  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丰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 

  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姨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 

  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 

  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 

  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 

  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 

  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 

  等待着。 

  三、三课前布置学生对《盲人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仔细阅读,指导学生一边阅读, 

  一边将自己的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供课上讨论研读用。 

  课堂上,可以由学生就两个盲人形象的内心世界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到对海伦·凯 

  勒有深层的认识。 

  1、在《盲人年》一文中作者几处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的情景,细读文章,想一想盲人为什 

  么这样做?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盲人这们精心、执着的接送孩子,一方面表现了他孩子的热爱、保护,更重要地突出 

  了对亲情的珍爱之情。 

  在海伦的三天活动中,有无这样情感的流露?仔细阅读海伦的第一天活动,从中体会。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海伦在想象中光明的第一天,就急于打量麦西夫人,端详所有的亲朋,以及自己心爱 

  的宠物――狗,这都表现了她对自己周围的人是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子情的。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对麦西夫人打量这段,体会其情感之真。 

  提示:海伦把看望亲友安排在第一天,足见她对亲情的极端重视,因为是这些人给了她生 

  命、智慧及,尤其是麦西夫人人,靠着“温柔和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和任务”,并给海 

  伦打开了外部世界,海伦对她是充满感激而尊敬之情的。 

  2、在《盲人年》中,作者饱含觉悟地读到:“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 

  神不在。记住 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仔细阅读海伦的第二天活动,从 

  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比较丙位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学生会勾画出以下语句:(略) 

  毕淑敏是丫在健全人的角度,对健全人提出劝告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着自责之情,而海伦 

  则不一样,她作为一名严重残疾的人,十分珍惜这三天的“光明“时间。她在这三天的假想 

  活动中,”看“到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常常地感到了健全人拥有各种 

  天赋的可贵,可是却有许多人没有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天赋,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明,对人类 

  的历史文明熟视无睹,漠然对之,她不得不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 

  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这份幸福,珍惜光明。 

  3、在《盲人年》中,盲人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其目的却是“我只知道……黑 

  了,难受”。“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仔细阅读海伦第三天的活动,看一看她是对 

  日常世界拥有怎样心态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提示:海伦在这一天中,不仅对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赞叹,而且“看到微笑,我感 

  到欣慰;看到果断,我感到骄傲到疾苦,我产生怜悯”。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欢乐和悲 

  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 

  感到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 

  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这样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充分显示 

  了一位残疾人的博爱襟怀和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从这两位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 

  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4、在《盲人年》中,盲人领看盲妻去公园“欣赏”美景,他捉着妻子的手抬头抚摸树皮, 

  并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读到此,你感觉到这位盲人有一股怎样 

  的情感在内心流动?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应该能感觉到盲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更能感觉到这位盲人的内心世界 

  不是黯淡的、空虚的,而是充满了光明,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在海伦的三天光明中,有无这样情景?你有何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在第一天下午,海伦就到大森林里做一次漫步旅行,她对大自然的美景是充满了“陶 

  醉”之情,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并连续两天的早晨,都“怀着民现新的欢乐的渴 

  望”,“怀着警畏的心情”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去“看”那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的黎明的 

  美,去“看”那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风光”等等,这无不流露出这位盲人 

  作家对大自然的爱恋和渴望,这是对人类美好的大自然、人类美好生活的高度礼赞。同时也 

  向世人展示着她那颗对美好的未来、的人生之踟的执着追求的心,而这种对光明的渴望,对 

  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从这位有来生生理缺陷的盲人女性身上迸发而出,不能不给我们 

  这些健全人以强烈的震撼。 

  5、在《盲人看》中,盲人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 

  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外部 

  世界,去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 

  不生能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即可。 

  提示:同学们,会联想,想象出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 

  一颗坦诚、趋势的心。 

  一颗朴素、博爱的心。 

  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 

  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 

  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 

  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 

  四、教师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收束全文: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 

  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因此,海伦的人生之路是一曲《二泉映月》吗,应该 

  是: 

  《命运交响曲》 

  师生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结束全文。

第三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篇2

  ◆自读导言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佩不已,读了美文《我与地坛》之后,为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并成了有一定名气的作家而拍案赞叹。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眼睛是心灵的门窗。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发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秋波一送,表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会有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想像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读了海伦•凯勒感人肺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后,你肯定会有所体味。你将会为自己拥有视力而庆幸,将会懂得热爱生活,将会知道珍惜生命、关爱人生。

  学习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深刻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

  学习的侧重点是体味作者质朴的语言、洋溢的诚挚美好的感情,体悟其中深刻的哲理。

  ◆自读程序

  1、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学生运用速读方法,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领略课文大意。课文虽然较长,但线索分明,条理井然。开篇设问总领全文,接下来依次写三天看的内容,最后述说感受。自读时,抓住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脉,就能快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理解课文

  整体感知领略课文内容仅仅是自读的初始,应当在此基础上运用精读的方法细读课文,方能控其精妙。这一阶段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和典型材料揣摩玩味,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假如看到东西的第一天,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而这其中首先“长时间凝视”的是她的启蒙老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材料中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呢?

  3、朗读体味课文

  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亲切动人,洋溢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的真诚而崇高的情感。惟有认真地朗读,才能体味这语言的优美、情感的炽热和境界的崇高。

  4、品读感悟课文

  品读是阅读深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对作品认真阅读,细心品味,咀嚼赏鉴,吸收营养。就课文而言,应重在感悟其朴实语言中所释放出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极大热情和凝聚其中的关于生命的深邃思考。文章作者从其盲人的独特角度,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切关爱,同时对某些生理功能健全的人漠视人生、消极生活的态度提出了善意规劝。言出肺腑,深含哲理,启人思考,发人猛醒。

  (解说:阅读的过程也是追寻作者思维轨迹的过程,是一个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据此,我们对自读程序作了如上设计。这样既遵循了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解读文本的特殊规律。在自读过程中辅之以一定读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进而自奋其智读书求知是大有裨益的)

  自读点拨

  为帮助学生把自读引向深入,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点拨中除了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之外,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体悟课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感情美和哲理美上。

  文章思路清晰,板块分明。课文以设问开篇总领全文,接下来按时间先后写了假如能有三天视力该看的东西和看后的感受,层次井然。即使是其中的一天,也以时间为序排得有条不紊。正是这选材精当井然有序的描述,才使丰富多彩的内容,叫人读来非但不感驳杂,反而觉得意犹未尽。文章结构之妙的另一方面是作者真挚的情感洋溢于全篇字里行间,如同粘合剂把文章各板块牢固地整合为统一的有机体,全文浑然天成。

  文章篇幅较长,读来却令人兴味盎然,除了其结构的特色之外,语言的朴实美也是其重要因素。文章语言字字出自肺腑,句句娓娓动听,如行云流水,亲切自然,感人至深。其最成功之处表现在对世人无端地浪费生命、无意间虚掷天赋的规劝上。语重情长的热忱谏言中,没有一丝教导的口吻,没有一点训诫的语气。作者从一个独特的盲人角度,怀着满腔热情,运用委婉的妙语,做出真诚的规劝,做到了药良而不苦口,言忠而不逆耳。

  (一)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从课文中归纳出假如有三天视力作者所要看的东西并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怎样的态度和感情来对待生活的?

  2、认真阅读作者真诚规劝世人的语句,谈谈其语言艺术的效果和其中蕴涵的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下列问题。

  ①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20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②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18、19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艺术的作用,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不是可以引起一番深思吗?

  ③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1、为什么说爱因斯坦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是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之所以推崇艺术,是因为他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值得永远追求的世界。

  B、艺术与科学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追求科学美的人同时钟情于艺术美。

  C、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壮美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也配合默契。

  D、认为文学艺术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上远远胜过科学,是爱因斯坦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1、解答时要抓有代表性的材料,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2、见自读点拨的有关内容。

  (二) 1、两位科学家的心目中,科学和艺术是互通的、互补的,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优美图景,又一起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使人们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和统一。2、B